教育科学学院扈中平教授作《批判精神与问题意识的养成》专题报告会圆满结束

2015年12月17日晚七点半,教育科学学院扈中平教授在225讲学厅为我校研究生做了一场关于“批判精神与问题意识的养成”的专题讲座。本讲座由教科院研究生会主办,教科院潘国雄副书记、陈先哲老师以及全校200余名研究生参加本场讲座。虽然室外寒风阵阵,但讲座现场却暖意融融。

扈中平教授现为我校教育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及博士后流动站负责人、广东省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现代教育研究与开发中心”主任,在现代教育思想、教育目的论、教育价值论等领域均有很高的学术造诣和独到见解。

教科1-1.jpg

 

扈中平教授

.

首先,扈教授细致讲解“批判精神与问题意识的养成”这一主题的含义。他认为批判精神是一种敢于质疑主流意识的勇气,是综合素质、学识及善用技巧策略的智慧。接下来,扈教授结合自身的成长经历、性格以及童年的特殊经历,讲述了自己学术批判意识和批判思维能力的形成过程,他说“批判精神与问题意识,对于不同价值观、不同性格和经历的人而言,具有不同的含义,不可复制,但无论什么时代,我们都需要具备这一素质,将非理性的情怀与理性求证结合起来,形成自我独特个性。”

教科1-2.jpg

 

 

讲座现场

 

接着,扈教授结合自己的几篇论文写作背景,向大家分享了他如何走向充满批判精神的学术之路。例如,1985年在华中师范大学读书时,他用批判性的目光审视“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唯一途径”这一命题,然后通览长达39卷的《马克思恩格斯全集》,并深入研读其中的重要篇目,经过细致的考证,他用严密的逻辑和翔实的材料阐明了自己的观点,写就了硕士学位论文《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

随后,扈教授又讲述了自己对德育的思考和研究历程。扈教授通过广播和报纸,了解到了“潘晓来信”和茅于轼的《中国人的道德前景》的摘编,深入思考了教育领域里“人和人性”这一重要命题,进而大胆地对德育中的“虚伪性”进行了深刻批判,扈教授认为,尽管我们是如此的重视道德建设和道德教育,但我们可能至今连道德是什么还没有真正搞清楚。连什么是道德都没弄清楚的道德教育,其效果可想而知。德育中的最大虚假即不承认利己这一人性的观点。他指出质疑榜样的真实性不是为了颠覆和恶搞,而是为了还原一个真实的人,增强榜样的可学性。对于道德教育的独立思考和深入研究,既有使命感的驱动,也是作为一名严谨学者的责任,不禁令人肃然起敬。

两个半小时的讲座,扈教授结合自身丰富的经历,旁征博引,深入浅出的为我们讲解了如何形成批判精神和问题意识,整场讲座思路严谨,又不失风趣幽默。同学们既深深地被扈教授的谦虚、智慧和学养感染,又不时地被扈教授那独有的幽默诙谐逗乐。批判精神与问题意识的养成,需要大胆质疑,更需要严谨考证,这是每一位研究生都应不断学习的学术研究素质。

(撰稿人:叶根、王晓隆)

教育科学学院研究生会

二〇一五年十二月十八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