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变迁图景中的儒家   伦理——陈少明教授来我院做学术讲座

 撰稿人:曹斌

2016年10月10日下午,中山大学哲学系博士生导师,教育部“长江学者”陈少明教授莅临我院,作了题为《亲人、熟人与生人—社会变迁图景中的儒家伦理》的学术讲座。院长范冬萍教授致辞,董国安教授主持,李云飞教授、宋志润副教授、余慧元副教授、刘益宇副教授等老师,以及各院研究生、本科生近100人一同聆听了此次精彩的讲座。

1.jpg 

在讲座中,陈少明教授运用理想类型方法概括出了儒家伦理对亲人、熟人和生人等人际关系调节作用,讨论了以德报德、以直报怨和以怨报怨等三种道德命题在儒家伦理中的地位,强调了儒家伦理作为文化资源对形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作用。陈少明教授在评论当前的儒学研究时指出,儒学研究的主旨不是人性论或人格理想,而是伦理学,人际关系的伦理原则;儒家伦理研究的目标应该是探讨儒家伦理的扩容能力,也就是赋予儒家伦理以适应现代社会的人际关系的内容。陈老师认为,亲亲是伦理的起点,从亲人到熟人再到陌生人的世界是儒家伦理的扩展。这些构成了儒家伦理的基本内容。陈老师还对儒家伦理用于处理各种人际关系、儒家伦理对当代社会的作用等问题进行了阐述。最后,陈少明教授在结语中强调,儒学研究要立足于现代社会,要关怀人类的未来。他还指出,对儒家伦理的研究可以是思想史和事实描述,也可以运用理想类型的方法来刻画、分析和反思儒家伦理;我们的儒学研究要努力把儒家伦理传统整合进现代的思想框架,这样才能重新焕发儒家伦理的生命力。

2.jpg 

在讲座的互动环节,师生们与陈少明教授进行了热烈的讨论。陈老师针对大家提出的契约精神与儒家伦理的关系、儒学研究的未来方向以及国家治理能力等问题做了精辟的解答。

3.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