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稿人:张海琼 摄影:方冰洁
2019年5月13日下午3点,华南师范大学外国语言文化学院特邀翻译界专家孙艺风教授开展题为 “Exploring Translation Spaces” (探索翻译空间)的专题讲座。孙艺风教授为澳门大学人文学院翻译学讲座教授、英文系主任。曾任国际翻译与跨文化研究协会 (IATIS) 副主席,英国广播公司 (BBC) 英语教学节目主持;现任国家级重大项目“中华思想文化术语传播工程”学术委员会成员、中国翻译协会理事及翻译理论与教学委员会副主任。此次讲座在文科楼8楼多媒体室举行,由外文学院副院长黄丽燕教授主持,参与者包括外文学院的老师和研究生。
讲座伊始,黄丽燕教授就孙艺风教授在翻译领域所取得的突出成绩作了简要的介绍,并对孙教授莅临外文学院开展讲座表示欢迎。
在讲座中,孙艺风教授首先就讲座主题 “Exploring Translation Spaces”中的 “Spaces”这一重要概念进行了阐释。在概念阐释中,孙教授引经据典,通过回溯康德及本雅明对翻译的看法以及后殖民主义理论家霍米·巴巴的“第三空间”理论阐明“空间”在翻译中存在的必要性和不可避免性。具体而言,孙教授肯定本雅明“翻译是将原作碎片化,是对意义的打断”这一观点,并进一步表明:翻译在于再阐释化和再语境化;“空间”能用于解释权力,因而能与翻译相联系;语言文化差异所导致的不可译的现象及翻译的准确性与可接受性两维度隐含了空间在翻译中存在的重要意义。
接着,孙艺风教授从 Empowering Translation、Space for interpretation and translation、Contextual space、Imitation、Space reduction、Intertextual spaces、Deconstruction and surface reading、Translating clichés、Creative rewriting几个维度出发并结合翻译实践中的案例,进一步探讨空间对于翻译的重要意义。在探究过程中,孙教授首先指出翻译在其发展的最初被认为是次要的、派生的、下等的这一历史困境,接着借保罗·德曼对翻译好坏判定的看法及破碎的花瓶这一隐喻等阐明他对翻译的理解。譬如:对目标读者这一角色的否定似乎为译者增大了翻译空间;空间缩小练习 (the space reduction exercise) 是不可避免的,且可被视为是不充分翻译的主要原因之一;只关注文本表面的翻译是极具误导性的,因而译者在翻译时不能只关注能指 (signifier);翻译在语义及审美上的不确定性要求译者在处理多种文化规范和习俗时需穿越不同的空间。
在提问环节,孙艺风教授对在场师生有关翻译实践及译本质量评判标准等提问进行了解答,展现了浓厚的学术氛围。最后,黄丽燕教授对此次讲座进行了总结,指出孙艺风教授的讲座对外文学院师生的学术发展有着深刻的启示。讲座在热烈的掌声中圆满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