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届“勷勤论坛”主论坛之理科类论文写作与投稿指导讲座

撰稿人:乐丽沙  审稿人:李海伦    

2019年10月18日15:30,在理一栋401会议室,举行了期待已久的第十二届“勷勤论坛”主论坛之理科类论文写作与投稿指导讲座,共有200余名师生参与了本次讲座。

本次讲座分为两个部分,首先由主讲嘉宾陈小明院士,作了以金属多氮唑框架多孔材料的特点与研究进展为主题的报告。陈小明院士详细地介绍了MAF材料研究的历史,并通过具体例子介绍此类材料的重要特点及其应用:脱质子多氮唑是同时具有羧基和吡啶优点一类桥联配体,此类配体可以将过渡金属离子连接成为配位聚合物和金属-有机框架材料,金属多氮唑框架材料(简称MAF)。 MAF材料具有多种重要的特点和性质。由于多氮唑配体的配位几何明确,很多MAF材料具有可预测、可设计配位几何及连接结构。例如,咪唑及其衍生物配体可以将四面体金属离子连接成为分子筛结构的多孔材料。强的金属-多氮唑配位键有利于形成高度稳定的材料,这对材料的应用尤其重要。很多MAF的配位网络结构稳定的同时,还具有柔性,这对其相关功能性质具有重要作用。通过控制多氮唑配体的氮原子数量,可以容易地调控孔道表面的亲/疏水性质。通过分子设计,可以调控MAF材料孔道表面未配位氮原子的密度和空间位置,从而调控吸附/脱附性能,甚至可以精准识别特定目标分子。


image.png

image.png

image.png

第二部分为老师和同学们提出了关于各自研究领域学术的疑问,及论文写作与投稿方面的问题,并与陈小明院士进行了激烈的讨论交流,通过此讲座使得同学们对于学术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也让同学们学习到了如何写好一篇论文,以及在写作和投稿过程中应该注意哪些问题。

image.png

image.png

image.png

最后蔡跃鹏院长总结陈词并对陈院士的莅临表示真挚的感谢。本次第十二届“勷勤论坛”主论坛之理科类论文写作与投稿指导讲座圆满结束。

image.png

陈小明院士简介:

1983年、1986年分别在中山大学获得学士和硕士学位,1992年在香港中文大学获得博士学位。1992年起在中山大学化学学院工作至今,历任讲师、副教授(1993)、教授(1995)。1996年获得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资助,1999年受聘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2009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2013年当选发展中国家科学院(TWAS)院士。先后兼任生物无机与合成化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主任、中山大学化学院院长、中国晶体学会副理事长、中国科学院化学部常委及副主任、国家学位委员会化学学科评议组成员、国家基金委化学部专家咨询委员会成员、国际分子筛协会金属-有机框架材料(MOF)委员会成员等职务等。

他从事功能配位化学与晶体工程研究,特别是配位聚合物、金属-有机框架材料等的设计与合成、结构与功能(吸附与分离、催化、光电磁、传感)研究,以及含能分子晶体研究。已在包括Science、JACS、Angew. Chem.、Nature Commun.、Adv. Mater.、Acc. Chem. Res.、Chem. Rev.和Chem. Soc. Rev.等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450多篇;SCI引用次数累计超过3万7千次,H指数102 (SCI)。

他曾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2007年)、发展中国家科学院TWAS化学奖(2012年)等学术奖励,连续5年入选全球高被引用化学家名录(2014-2018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