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稿人:王倩雯 审稿人:阳小容老师
2019年10月21日下午,第十二届“勷勤论坛”之学术沙龙——“跨学科与跨文化视角下的旅游研究”主题活动在大学城校区文一栋一楼拉开了帷幕。本次学术沙龙由华南师范大学研究生会主办,旅游管理学院研究生会承办。
我们有幸邀请到张朝枝教授作为本次沙龙的主讲人,出席的其他嘉宾组成亦亮眼非常,其中涵盖旅游管理学院院长刘俊教授、旅游管理学院副院长方远平教授、旅游管理学院特聘研究员崔庆明老师、校级研究生会副主席陈丹霞及包括全校各院系在内的两百多名师生。
此次学术沙龙由旅游管理学院刘俊院长主持。首先,刘俊院长对远道而来的张朝枝教授、学校领导、老师以及在座的所有学生表示衷心的欢迎。随后,刘俊院长表示,跨学科与跨文化是旅游研究发展的必然趋势,我们应当以“多元化”的视角对旅游的发展进行学术探讨。
张朝枝教授以“身份认同与文化遗产地旅游发展”为主题展开本次讲座,他围绕遗产的三大核心问题,即“什么是遗产”、“谁的遗产”、“为谁解说遗产”,阐述遗产的本质、发展与演变过程中的身份认同等内容,从而解释文化遗产地旅游发展中的身份认同冲突与矛盾等问题,能够为我们理解文化遗产旅游地发展提供全新的视角。
沙龙伊始,张朝枝教授首先以“中国首次成‘世界遗产’第一国”这则新闻与同学进行热情的互动,并借“张家界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警告”等事件,引发大家对于“遗产保护与旅游开发矛盾”的深层次思考。关于“遗产与旅游的矛盾冲突”,张朝枝教授从冲突的类型和不同发展阶段冲突的表现进行了详细的解读,为同学们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做了一个匠心独运的铺垫。
接着,在谈及有关遗产与旅游的治理理论方案上,张朝枝教授主要从国家、企业和社区三个方面进行讲解。国家形象代表的遗产旅游地的治理方案,应建立具有排他性的管理体制;大型企业介入的遗产旅游地的治理方案,应加强对企业的规制,增强企业的社会责任;社区型遗产旅游地的治理方案,应增加社区的旅游参与权利。同时,张朝枝教授认为,国家、企业和社区遗产旅游地的治理方案仍存在很多问题。譬如,社区居民增权,但社区并非同质的共同体。关于治理理论方案是否转变的问题,张朝枝教授以“开平碉楼”为例,从冲突的起点—遗产价值认知差异、冲突的演变—真实性理解差异、冲突的根源—身份认同三个新角度把遗产旅游治理问题的共同本质特点抽象出来。
最后,张朝枝教授以“元阳哈尼梯田”为例,生动形象地从遗产认同的时间、尺度和实践三个角度诠释遗产认同的概念。随着概念的不断深入,听众的疑惑也愈来愈多,张朝枝教授乘隙提问:究竟是谁的遗产?究竟是谁的责任?而对于遗产的居民责任和义务问题上,张朝枝教授给出的答案是:在活态遗产保护时代,需加强社区居民的文化身份认同建设,增强他们的遗产保护责任感,从而促进遗产地可持续发展。
现场有两位同学获得了珍贵的交流机会,他们分别从居民的遗产认同和遗产保护两个方面进行提问,张朝枝教授对两位同学的问题作出了详尽且专业的解答。
旅游管理学院特聘研究员崔庆明老师作为评议人代表,对本次沙龙进行了专业评述。他说明,张朝枝教授的演讲令得他深受启发。在学术方法上,他十分赞同张朝枝教授的案例研究方法;在研究态度上,崔庆明老师从“两需”进行阐述。一是研究需坚定,张朝枝教授的野地跟踪调查并非一朝一夕可成,时间的长度和地点的固定是寻求规律促进研究的必需;二是研究需经历,年轻人不应急于一时的成果,经历方可出精华。经历不仅是学术的积累,更是心性的沉淀。
旅游管理学院副院长方远平教授对张朝枝教授表达了衷心的感谢,并为张教授颁发了“感谢状”。在现场热烈的掌声中,第十二届“勷勤论坛”之学术沙龙圆满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