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届“勷勤论坛”地理科学学院分论坛之洞穴石笋及其在全新世文事件研究中的应用

撰稿人:张丽容、龙芝杏  审稿人:李汉杰

2019年11月26日下午,第十二届“勷勤论坛”地理科学学院分论坛之岭南地理论坛在华南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101会议室举行,本次论坛由地理科学学院欧阳婷萍研究员主持,有幸邀请到中国科学院地球环境研究所谭亮成研究员前来为地理科学学院的师生们作报告。本次报告的题目是《洞穴石笋及其在全新世水文事件研究中的应用》,谭亮成研究员围绕什么是洞穴沉积物及洞穴沉积物如何记录气候环境变化两个方面来介绍洞穴石笋,并讲解了通过洞穴沉积物来重建中印度—太平洋地区过去2700年降雨变化的研究案例。

图片1.png

报告伊始谭亮成研究员为师生们解释了洞穴沉积物的概念,他介绍洞穴沉积物是经历了一系列化学过程后日积月累而形成的,不同类型的洞穴沉积物由不同类型的水影响形成。接着,谭亮成研究员介绍道,由于洞穴沉积物能够进行精准的定年且很少受到二次变化的影响,因而洞穴沉积物记录了气候与环境信息,也保存了人类活动信息,是重建过去气候和环境变化的理想载体,能够连续生长和提供高分辨率的气候及环境信息。除此之外,谭亮成研究员还介绍了洞穴沉积物具有稳定同位素、元素、生物标志物、流体包裹体、吸附性硅、磁学、生长速率、荧光强度等多重研究指标。谭亮成研究员以北京石花洞石笋年层为例介绍了四种类型的石笋纹层。

图片2.png

接下来,谭亮成研究员向师生们展示了通过洞穴沉积物对中印度—太平洋地区过去2700年降雨变化进行研究的结果。研究结果表明,通过泰国南部的石笋记录重建了中印度—太平洋地区过去2700年的降水变化,并发展了ITCZ移动的一个新指标,这个指标重建了过去2700年ITCZ的移动。结果还显示ITCZ从千年尺度上控制了热带降雨变化,但在多年到百年尺度,低纬度降雨受ITCZ和ENSO双重影响。20世纪北半球热带地区变干与过去暖期是一致的,受控于ITCZ向南移动和加强的厄尔尼诺,意味着人类活动对20世纪热带地区降雨的影响还无法从自然变化中区分开。

图片3.png

最后,谭亮成研究员耐心详细地回答了学生们就印度季风影响、ITCZ数据共享、如何分辨多年层和伪年层、20世纪升温是人类活动还是自然因素导致等问题的积极提问。至此,伴随着热烈的掌声本次论坛圆满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