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稿人:王兵 审稿人:孙楹老师
胡适在《中国哲学史大纲》中曾说过:“凡研究人生的切要问题,从根本上着想,要寻一个根本的解决,这种学问,叫做哲学”。我们普通人学习哲学就是为了清楚地了解这些深邃而又耐人寻味的问题。一般而言,哲学为我们预留了理性的部分,同时并含一种宗教的感染力。哲学将自身蕴含的能量和内容浓缩在我们心中,心灵与之碰撞的最终目的就是让我们的存在能够“自洽”。因此,在这个时代,哲学的修养,决定了我们生活的希望。
推荐人:19中共党史 孙佳仪,推荐书目:《动物农庄》
19中共党史 孙佳仪
主要内容:《动物农庄》,是英国作家乔治·奥威尔创作的中篇小说,1945年首次出版。该作主要讲述农场的一群动物成功地进行了一场“革命”,将压榨他们的人类东家赶出农场,建立起一个平等的动物社会。然而,动物领袖,那些聪明的猪们最终却篡夺了革命的果实,成为比人类东家更加独裁和极权的统治者。该书也被公认为反乌托邦政治讽喻寓言。
读者感言:该书讲述了一个动物农庄中,由于人类的压迫,动物们起来造反,建立“自由”农庄的故事。这里的自由是带着引号的。这篇故事暗示了斯大林血腥的“大清洗运动”以及独裁,批判了他对人民、对革命的背叛。什么是真正的自由?真正的自由,远非“自由即奴役”,远非充满奴性的犬儒的自由。真正的自由,是建立在独立的思想之下的,正如陈寅恪所说的“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这,正是我们需要的。
推荐人:19伦理学 陈培源,推荐书目:《庄子》
19伦理学 陈培源
主要内容:《庄子》又名《南华经》,是战国中期庄子及其后学所著道家经文。《庄子》一书主要反映了庄子的批判哲学、艺术、美学、审美观等。其内容丰富,博大精深,涉及哲学、人生、政治、社会、艺术、宇宙生成论等诸多方面。《庄子》不仅是一本哲学名作,更是文学、审美学上的寓言杰作典范,对中国文学、审美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
读者感言:“朝三暮四”是出自《庄子·齐物论》一则寓言,可将其放在原著中进行解读后,发现确是另有番道理。面对纷繁复杂的世界,我们有多少人也像猴子一样,被是非形式所支配,而忘记了去追寻本质。想想平时生活中的美丑、高低之辩不胜枚举。如此执着于形式,与“朝三暮四”中的猴子其实也无甚区别了。“物无非彼,物无非是。”这世界上的事物没有不是“彼”的,也没有不是“此”的。只有从更高的角度看待世间万物,不拘泥于是非,才不会流于“小器”,从而达到内心真正的自由与逍遥。
推荐人:18伦理学 全俊亘,推荐书目:《追寻美德》
18伦理学 全俊亘
主要内容:在本书中,麦金太尔从现代社会的道德无序出发,对西方道德观念与整个现代性的精神进行了全面的检视与反省。这是一部关于伦理思想史的著作,也是一部对西方文明的基本动力与假定进行深刻批判的著作。它的论证的力量与气魄,它对美德生活的强调,有力地推动了当代伦理学从元伦理学向实质伦理学的转变,使其不仅成为“当代伦理学研究的转折点”,也成为近三十年来思想界激烈争论的焦点。
读者感言:麦金太尔在其代表作《追寻美德》中,构建了一种独特的美德理论,依次从实践、个人生活统一性、道德传统三个阶段进行论证,后一阶段的论述都会对前一阶段的论述进行补足。本文主要理解、介绍其第一阶段的论述,即麦氏通过对实践的特殊定义,论证了从实践到善的生活的可能性。换而言之,任何内在利益只能由相应的实践经验鉴定和评判,由此,认可已知的最高标准的权威性是进入实践的前提。同时,我们也发现,善的生活与追寻特定实践中的优秀相关,美德恰恰能是获得它们的关键。
这些历史中的哲学家,用自己的才华凝结了思想和感悟。他们流连于人性的美好和善良之中,凭借着自己过人的天赋和卓绝的创造,才能有一番成就,哲学才能相隔千年依然可以透过文字打动我们。哲学是现实和理想之间的桥梁。当我们想从此岸到达彼岸,我们就需要哲学的眼光;当我们想从彼岸返回此岸,我们则需要人性的关怀。人之大美,莫过于此!
时间:5月22日19:00-21:00
地点:腾讯会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