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州市2020年高层次(急需紧缺)人才招聘公告

全力推进“三大建设”、持续营造“三大生态”、建设现代制造城、打造万亿工业强市,加快实现“率先建成”和“打造龙头”双目标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柳州市现就深入实施“人才强市”战略,大力集聚创新创业人才制定一些列人才引进措施:

1.加大引才力度,集聚优秀人才对企事业单位新录用和来柳创业的全日制高校毕业生,在柳参加社会保险并正常缴费6个月以上的,给予生活补助:博士每人每月1500元、硕士每人每月1000元,补助期限3年(其中新引进到企业、学校、医院、科研院所或来柳自主创业的博士、硕士补助期限5年);获得学位的本科生每人每月500元,补助期限1年〔其中国内一流大学及学科毕业生和国际一流大学(权威机构综合排名前500,下同)毕业生补助期限3年〕。获得学位的全日制本科、硕士、博士等非柳州市户籍的高校毕业生,来柳面试或有意在柳就业创业的,可凭本人毕业证、学位证、身份证和租房合同申请最长6个月每月800元的租房补贴。

对新进博士工作站的博士后研究人员,按其在站实际工作时间,给予每人每月2000元生活补助,期限最长2年。对出博士工作站留柳或来柳在企业工作的博士后,一次性给予每人20万元的科研经费。对在柳自主科技创业的博士和硕士,依据创业项目市场前景和效益评估情况,分三档一次性给予博士20万元、50万元、100万元和硕士10万元、25万元、50万元的创业经费。

2.实行购(租)房补贴新引进人才在我市购置首套家庭住房的,参照下列标准给予购房补贴:A类人才最高500万元;B类人才最高300万元;C类人才最高200万元;D类人才50万元;E类人才30万元;F类人才8万元;G类人才5万元;H类人才最高2万元。

未享受购房补贴或未入住人才公寓的参照下列标准给予租房补贴:A、B类人才3500元/月,连续发放5年;C、D类人才2500元/月,连续发放5年;E类人才1500元/月,连续发放5年;F类人才1000元/月,连续发放3年;G类人才500元/月,连续发放3年;H类人才500元/月,发放1年。

3.健全体现人才价值的薪酬制度。在市属国有企业及其权属企业中开展职业经理人试点工作,加快推进国有企业经理层人员任期制和契约化管理。国有企业引进高端人才经费视同利润处理,新招录符合条件的高层次人才薪酬纳入工资总额管理,在工资总额中进行单列。在企业工作的高层次人才,可实行年薪制、股权制和期权制;在事业单位工作的,可实行协议工资或项目工资,不列入、不占用单位绩效工资指标。建立科技人员股权期权激励机制,对为国有企事业单位技术创新和成果转化作出重要贡献的技术人员、核心骨干可实行股权期权激励,国有企事业单位对职务发明完成人、科技成果转化完成人及其团队的奖励,计入当年工资总额,在工资总额中进行单列,不纳入次年工资总额基数。健全柳州市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收益分配机制,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收益用于科技人员、研发团队及为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作出重要贡献的其他人员的现金和股权奖励的比例可达70%以上。

4.建立灵活的编制和岗位管理制度。对新引进的高层次人才实行动态编制管理,在用人单位没有空编的情况下,凡引进到我市事业单位且符合条件的高层次人才,可按照相关规定使用高层次人才周转编制,专编专用、周转使用。对公办高校、科研院所和公立医院等公益二类事业单位,简化用编计划报批和进编手续办理程序,实施急需紧缺人才引进备案制。

事业单位可特设岗位引进急需紧缺优秀人才,经人才主管部门认定纳入本级重大人才项目的,不受岗位总量、等级、结构比例限制。

5.完善人才服务保障体系。对我市引进的符合本措施A—H类的人才,本人及其子女户籍未转入我市的,其子女申报就读或从外地转入我市公办幼儿园及义务教育段学校,由县区教育行政部门按住所地址参照我市户籍学生入学政策保障入学,但不享受学区生待遇;其子女申请从外地转入我市公办普通高中,按照自治区学籍管理相关规定,根据实际情况统筹安排。高层次人才子女入学(园)事项按《柳州市高层次人才子女入学保障措施》执行。为高层次人才配偶妥善协调就业问题。推进高层次人才医疗优诊服务,完善人才就医绿色通道。建立各类人才优先落户制度,进一步简化人才户籍、档案、社保关系转移程序,为人才跨地区、跨行业、跨体制流动提供便利条件。建设全市人才信息服务管理系统,实现“互联网+人才”服务。按各行业急需紧缺人才岗位类别、岗位名称、岗位要求、紧缺程度、薪酬范围以及行业单位等信息,编制各类紧缺人才目录;各行业主管部门根据本行业发展需求,编制享受本措施的事业单位目录。做好我市各类紧缺人才产业分布、数量供需、专业构成等情况的研究和预测,为精准引才聚才提供决策分析。

 

附件1:柳州市2020年度高层次(急需紧缺)人才引进目录(审核后版本,含联系方式).xlsx

附件2:柳发〔2018〕17号 中共柳州市委员会 柳州市人民政府印发《柳州市关于加快新时代人才集聚的若干措施》的通知.doc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