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析当代德国塑造政治认同的历史教育策略:以巴伐利亚州文理中学历史教科书为中心探讨——记孟钟捷教授讲座

撰稿人:马从心  审稿人:刘旖

2020年6月13日晚上,华东师范大学历史学系孟钟捷教授先生为华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师生们带来以《试析当代德国塑造政治认同的历史教育策略:以巴伐利亚州文理中学历史教科书为中心探讨》为题的精彩讲座。本次由历史文化学院王继平教授主持,在腾讯会议实时直播,吸引了校内外学生观看。

讲座题目

孟钟捷教授以“巴伐利亚州文理中学历史教科书”为中心,探讨了当代德国塑造政治认同的历史教育策略。首先,孟钟捷教授从历史教科书编写的争论和社会文化史的视野两个角度讲述了他选题的缘由。继而孟教授围绕作为分析对象的历史教科书的选择原则和基本特征、历史教科书的编写标准、历史教科书的实证主义观察三个方面展开叙述。孟教授选择了巴伐利亚州的文理中学历史教科书作为研究的对象,是基于德国历史教育各行其是和分层教学的特点。在历史教科书的编写标准上,巴伐利亚州教育部门提出“一种深化的历史意识是一种坚固政治教育的本质基石”,坚持尊重多元文化、坚持基督教-西方文化价值观、远离政治极端主义和共享欧洲意识与地区意识。关于历史教科书的实证主义观察,孟教授选择了以下几个观察要点:一是通过不断批判这段时期的政治机制,来凸显当代联邦德国民主结构的“完善性”,二是通过彻底反思这段时期的反犹主义浪潮,来塑造当代德意志人的“政治禁忌”,三是通过与帝国主义行径保持距离来强化“欧洲中的德国”这一新外交立场,四是通过把社会主义污名化,来维护当代意识形态之争中的“敌我边界”。最后,孟教授提出了自己对于这些问题的一些思考。孟教授认为,德国历史得到了极具政治内涵的描述,其目标是夯实资本主义议会民主制的历史合理性。德国在历史教育策略具有有限性,一是理解文化多样性与欧洲自我身份界定之间存在着越来越大的张力,二是吸取历史上的极端民族主义和殖民主义的教训,特别是强制性文化迁移的教训,与当下推广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目标之间并不完全协同。

孟钟捷教授

王继平教授

精彩的讲座激起了师生们提出疑惑、寻求答案、追求真相的思绪。同学们踊跃提问,有同学提出了“如何看待我们当下南京大屠杀方面的教育?世界和德国对我们有何启发”以及“德国人如何看待东德和柏林墙问题”等问题。讲座接近尾声时,孟钟捷教授逐一耐心地解答讲座现场同学的提问。讲座最后,王继平老师对孟钟捷教授为我们带来的精彩讲座表示感谢,并表示期待下一次的精彩讲座。

孟钟捷,现任华东师范大学教务处处长兼历史学系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入选教育部2018年度“长江学者奖励计划”青年学者、上海市“曙光学者”、华东师范大学“紫江优秀青年学者”。著有德国1920年<企业代表会法>发生史》《寻找黄金分割点:联邦德国社会伙伴关系研究》《20世纪德国企业代表会体制演变研究》《德国简史》《地图上的德国史》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