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座|中山大学哲学系马天俊教授应邀来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学

撰稿:余晓彤  审稿:董海军  摄影:张广俊

 

11月24日下午,中山大学哲学系暨中山大学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现代化研究所(教育部重点研究基地)马天俊教授,应邀来马克思主义学院作了题为“马克思:当要改变世界的时候“的学术讲座。马克思主义学院关锋副院长和涂良川教授以及100余名师生聆听了本场讲座,讲座由关锋副院长主持。

图片 1.png

首先,马天俊教授引用三则材料来为“马克思主义新世界观”的阐释做铺垫,并指出“新世界观”来源于恩格斯的讲稿。一是,《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第十一条:“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二是,恩格斯在1888年的讲稿中谈到:“1845-1846年的旧稿中缺乏对费尔巴哈学说本身的批判,可是在马克思旧笔记中找到的‘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却是包含着新世界观的天才萌芽的第一个文献。“三是,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马克思提到:“我们决定共同阐明我们的见解与德国哲学的意识形态的见解的对立,实际上是把我们从前的哲学信仰清算一下……我们就情愿让原稿留给老鼠的牙齿去批判了。”马教授指出在此需要留意马克思恩格斯的见解与德国哲学意识形态见解的对立。后两者所涉及的旧稿和原稿,实际上是指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奠基之作——《德意志意识形态》。

图片 2.png

其次,马天俊教授基于以上三方面的材料对世界观、哲学和新世界观的问题进行探讨,并指出恩格斯在其中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例如,恩格斯的《国民经济学批判大纲》对马克思以后的相关研究具有重要的启发作用。进而指出马克思和恩格斯将其写作成果称为“新世界观”,而非哲学。通过讲述马克思和恩格斯的伟大友谊和《神圣家族》的创作过程,马教授认为,世界观人人都有,与实际行动、实际生活融为一体,有明确的价值坐标。然而,哲学家是生活中的观众,仅对实际发生的事情进行观审,并进一步探求其中的真理。因此马教授总结道:世界观源于生活实际,而哲学是上位概念,即高于实际而偏重理论化。

图片 4.png

再次,马教授引导我们从马克思的中学试卷和文学习作中窥探马克思的世界观。譬如,马克思的宗教作文《根据<约翰福音>第15章第1-14节论信徒同基督结合为一体,这种结合的原因和实质,它的绝对必要性和作用》,以及德语作文《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等。马教授又以马克思的博士论文《德谟克利特的自然哲学和伊比鸠鲁的自然哲学的差别》和评论性文章《评普鲁士最近的书报检查令》为例,指出当时马克思的哲学素养以针砭时弊为主,且表现出两大特点,即一为黑格尔主义中的思辨哲学,二为采什科夫斯基的行动哲学或实践哲学。

最后,马教授指出马克思、恩格斯从创作《神圣家族》的过程中觉察了哲学的有限性,并致力于建构新世界观以打破界限。从毕达哥拉斯的哲学本义解释来看,哲学是追求智慧的,它并不解决实际问题。因此,马克思发现,仅仅作为黑格尔主义者并运用其哲学素养时,并不能解决实际问题。基于此,马克思、恩格斯希望找到一种以哲学为否定性中介、以辩证性为过程性枢纽,经过理论洗礼的新世界观来解决实际问题和改变现状。马教授阐明,世界观本与行动是一体的,新世界观与世界观的重要共同点在于:它重视改变世界的现实实践是一个能动部分,而哲学恰恰以脱离这种联系成就了自身及其理论。返回世界观相当于返回实践和行动,但不可返回原初的欲望和暴力,文明问题之解决包括暴力,但不以暴力为根据和宗旨,而以文明价值和人的解放为根据和宗旨。

图片 5.png

在师生交流互动环节后,涂良川教授对马天俊教授莅临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学表示感谢,认为其演讲风格严谨不失风趣、细致而不繁琐、凝练而不抽象,其对世界观、哲学和新世界观的概念辨析、史实分析和观点论析值得大家深入学习和探讨。最后,涂教授以“马学浩瀚遍世界,俊师专注探精益,文献匿迹功夫深,事件真诚真理明”高度评价了马天俊教授的讲座。现场学术氛围浓厚,反响热烈。

图片 6.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