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稿人:向上 审稿人:孙楹老师
2020年12月14日上午9:00-11:30,复旦大学哲学学院吴震教授在文科楼211讲学厅为我们开展了一场题为“心学与气学的思想异动”的学术讲座。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共八十余名师生参与了本场讲座。讲座伊始,我院哲学系主任许雪涛老师先为本场讲座的主讲人吴震教授作了一个简单的介绍,其后宣布讲座正式开始。
吴震老师讲座照片
首先,吴震教授介绍了本次学术报告的主要内容:有关宋明新儒学的历史,向来有“理学”、“心学”、“气学”三分构架的类型学设定。然而若深入理学或心学的理论构造内部,就可发现它们对“气”的问题或有重要的正面论述和理论创见,或往往作为一种思想“背景”或理论“陪衬”,隐伏在新儒学思想发展的整个过程中,而非“气学家”的专利。阳明心学有关“一气流通”、“同此一气”的气学论述充分表明“气”作为一种根源性存在的要素而得到重视。由于气与理同样具有天生的本性,故从人性论上讲,既可说“性即理也”,也可顺利推出“气即是性”的命题;由此,告子“生之谓性”及孟子“形色天性”等老问题开始被重新解读乃至价值重估。随着中晚明时代心学与气学的这股思想异动的弥漫和扩散,及至明清思想转型之际,各种各样的重视形色、肯定气质甚至主张情善、气善的新奇论调层出不穷,于是“气质何以通向道德”遂成为需要重新认知的理论问题。
讲座现场
讲座精彩瞬间回顾
接着,吴震教授分成五个部分来对本次学术报告的内容展开详细的论述。一是“一气流通”和阳明心学的良知宇宙观;二是“性即是气”与“生之谓性”的重新出场;三是“形色天性”的显题化及其意义重估;四是“情善”说及“气善”说的出现与张扬;五是“气质之性”重估现象的蔓延与扩散。
认真讲解的吴震老师
最后吴震教授通过探究关于“气质何以通向道德的问题”为以上所讲述的五个部分的内容作了简要总结。吴震教授认为随着心学与气学对生、形、气、情等概念的重新解读而出现的思想异动的逐渐蔓延与扩散,出现了与道学传统渐行渐远的背离现象。于是,在晚明清初思想转型之际,心学与气学两股思想力量的异动预示着宋明新儒学的思想危机即将爆发;特别是在经历了晚明清初“由王返朱”的思潮激荡以及经史传统的重建运动之后,整个清朝知识界便不得不迎来新一轮“思想突破”之变局。
提问环节
讲座的最后一个环节是现场提问,现场的老师和同学在听完吴震教授的讲述后就讲座提到的相关内容积极提问,吴教授对这些问题均给予了耐心的回答。
观众及嘉宾
本次讲座在浓厚的学术氛围中圆满结束。相信同学们听完本场讲座后收获颇多,也对心学和气学思想有了更深入的认识和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