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届“勷勤论坛”地理科学学院分论坛之岭南地理论坛全球生态研究系列讲座

撰稿人:丁雪 摄影:罗登楠 审稿人:李汉杰


2020年1218日下午,应地理科学学院的邀请,中科院地理资源所朱军涛副研究员、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彭书时研究员和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王旭辉研究员在地理科学学院101报告厅进行了一场精彩的学术报告,本次报告由地理科学学院胡中民研究员主持,全院师生近100余人参加了本次讲座。

讲座伊始,胡中民研究员对朱军涛副研究员、彭书时研究员和王旭辉研究员的到来表示最诚挚地欢迎并对三位研究员进行了介绍。紧接着,由胡中民研究员简短致辞,对三位研究员莅临华南师范大学作学术报告表示欢迎。

image.png

首先,由中科院地理资源所朱军涛副研究员作了题为高寒草地对全球变暖的多尺度响应”的学术报告。

image.png

朱军涛副研究员首先介绍了青藏高原这一地区独特物候以及设立的一些研究基地,并阐明了升温快速和大气CO2分压低是高原全球变化的两大特征。接着提出了高寒草地如何响应与适应全球变化这一待解决的科学问题,在物候尺度上通过植被物候地面监测表明物候受到温度和水分的共同驱动,在生态系统尺度上揭示了物候改变对生产力的影响,以及水分对碳过程响应增温的调控作用,研究了生态系统生产力的多尺度响应。介绍了群落多样性的理论假说、变化假设,群落多样性对增温的响应、增温下的物种丢失,最终揭示了CO2施肥效应是全球变绿的主要驱动因子,为高海拔地区生态系统响应未来CO2升高提供了实验依据。

image.png

接着,由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彭书时研究员作了题为“气候变化对全球重要湿地的影响”的学术报告。

image.png

彭书时研究员首先介绍了湿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主要有调节洪水、水质净化、生物多样性、旅游休憩、调节气候、涵养水源等服务功能。阐明了全球湿地面积萎缩的现状以及Ramsar国际重要湿地公约。围绕着近30年Ramsar内陆湿地面积的时空变化、未来Ramsar内陆湿地面积的时空变化这两个问题展开,介绍了Ramsar内陆湿地分布在各大洲保护性湿地的空间分布、数量和面积以及保护性湿地的九个入选标准,具体介绍了TOPMODEL模型模拟湿地面积基本思路,再与现有遥感观测产品和模型进行对比。最后对未来全球的湿地变化进行预测,提出即使没有人类扰动热带地区湿地面积可能依然会减少。

image.png

最后,由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王旭辉研究员作了题为“碳循环的季节和年际变化”的学术报告。

image.png

     王旭辉研究员首先提出了关注大气二氧化碳浓度在全球气候变化作用的重要性,介绍了一些典型的二氧化碳观测模型表明二氧化碳持续增长是影响全球气候变化的重要因素。通过大气二氧化碳反演、生态系统模型模拟、遥感观测等进一步了解光合作用吸收释放的过程等精细变化,发现二氧化碳在年际全球的变化趋势、主导全球碳循环的地区、生态系统的空间分布。王旭辉研究员强调尺度会影响二氧化碳驱动因素的分析结果。最后介绍了目前关于定量分析温度与中国陆地二氧化碳浓度的关系的一些研究工作。

image.png

最后,学院师生就讲座内容与三位研究员进行了提问和交流,同时,胡中民研究员再次对三位研究员精彩的学术报告表示了感谢,至此,本次讲座在热烈的交流气氛中圆满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