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宁读书会丨“今天你‘种草’了吗”优秀书评分享

撰稿人:廖钰、李娜   审稿人:杨锐

 

在华师法研会举办的第34期墨宁读书会之“今天你‘种草’了吗”活动中,有五篇优秀书评供大家欣赏,各位小伙伴为我们概括了书本的内容,着重抒发了自己对该书的所思所想,分享各自的阅读体验。以书会友,让我们一起走进分享者的内心世界,开启一段与书籍相知相识的缘分。


  1.《往事与随想》 赫尔岑 ——分享人:顾志强

image.png


赫尔岑作为俄国19中后期众多历史事件的亲历者,将自己的亲身经历融入到宏伟的历史叙事之中。体现了一种无与伦比的叙述方式和角度。

赫尔岑出生贵族,其父和欧洲众多的王公贵族有密切接触。因此,对于许多于我们看起来遥不可及的大事是有切身体会的。“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是赫尔岑的真实写照。从18121868,跨越了半个多世纪的历史被他凝结成往事与随想的三大本。从童年时的卫国战争到巴黎公社爆发的前期,一种历史的纵深感油然而生。尤其是他本人作为私生子的身份,与家庭若即若离,可以以一个较为冷静的旁观者的角度来叙述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他不仅仅是描述,也发表自己对于周围所发生的一切的看法。但是最令人感动的是,他以一颗真挚的赤子之心来对待所有人,包括家中身份低微的奴仆、沿街乞讨的乞丐、落魄的退役军官。从童年至中年,都不曾改变。

令人印象深刻的是赫尔岑的文笔简练,朴实无华(类似余华),但是却生动传神。在书中一共出现了形形色色的人物,上至皇帝元帅,下至贩夫走卒。无不栩栩如生。这无疑对于阅读是一种享受。耳闻不如亲见,兹引述一段原文:“我感到寂寞,因此一有机会便溜进参政官(过去的公使)住的那半边屋子,找我唯一的朋友、他的听差卡洛。比卡洛更和善、更亲切、更随和的人,我还很少见到。他在俄国孑然一身,举目无亲,又讲不好俄语,因此对我怀着女性的温情。我在他屋中常常一玩就是几个小时,我纠缠他,捉弄他,跟他淘气,但他总是露出忠厚的微笑忍受这一切,为我用硬纸板剪种种美妙的图形,用木头雕刻形形色色的小玩意儿(我正是因此才多么喜欢他啊!)。到了晚上,他便从藏书室带一些图画书上楼,拿给我看,例如格麦林和帕拉斯的游记,还有一本厚厚的书,名叫《世界图像》,它叫我百看不厌,后来读得连它的皮封面都磨破了。卡洛往往接连一两个小时指着同样几幅画,把同样几句解释翻来覆去讲千百遍。”诸如此类的描写还有许多,我不在复述,诸位可以亲自一探究竟。

这是这本书的大致情况,关于此书对笔者影响最大的部分,却是其中赫尔岑处在笔者年龄时对于一切的感受。时过境迁,笔者所处的时代环境自然与赫尔岑所处的不同。但是人类的情感在某种程度上是想通的。二十出头,刚刚大学毕业的赫尔岑以“对社会有极大危险的自由思想者”被流放到俄罗斯最北端的诺夫哥罗德。而笔者来到举目无亲的南方求学,也有一丝精神上的流放之感。无法改变现实的无力感,面对未来不确定的恐惧感,时时刻刻存在的宿命感,理想与现实的落差,以及无时无刻不存在于心中的“意义”问题。不仅仅是赫尔岑在当时所面临的精神危机,也是笔者所遇到的困境。赫尔岑最终找到了自己的精神归宿,希望阅读此书的读者也能找到自己的依归之地。

 

  2.《证券法学》朱锦清 ——分享人:李娜


image.png

朱锦清教授的《证券法学》真正能让我体会到一位学者的用心。若要用一句话概括这本书,那么就是:生动活泼的口吻、深入浅出的表述、条分缕析的解释,实为大师之作!具体而言,该书的特点有以下五个方面。

首先,该书所创体例新颖。《证券法学》一书则一改往日体系,自创一套新的授课逻辑,层层递进。例如作者在初版序言中就“有言在先”:第一章没了原则、渊源、地位、性质等等长篇大论、一开头便直截了当,系统地讲解股票、债券、基金、衍生证券和投资份额的特征,集中说明什么是证券法所调整的证券。

第二,该书站在理论前沿。《证券法学》一书则很好地将美国经典判例引入,用前沿的理论对我国的《证券法》加以评述。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例如,讲到“上市公司的收购”,作者先是充分介绍了“要约收购”与“协议收购”的特点,接着用整整一节来分析“目标经理层对敌意收购的防御”,并概括翻译了大量判词来说明每一种方式的产生和演变,使我们对证券领域专业性最强的公司收购有了最为直观的感受。再如,鉴于我国法院目前尚未受理公司收购方面的案例,作者又“不厌其烦”地编译了六个美国证券领域的经典小案例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以上种种,都是我们在其他证券法教材中见不到的,它极大地开阔了我们的眼界。

该书重视证券实务。越是专业的领域越是需要直观的方式展现,唯有如此,它才能够为我们所亲近,《证券法学》做到了这一点。具体而言:

例如,该书吸收了大量的司法解释、行政法规与行政规章,细化了我国《证券法》本身的规定。虽然这一点对初学者而言显得多余,但显然该书的读者群不限于法科学生,而是与证券相关的各类主体,因此,这一方面能方便从事证券相关行业的人员查阅,另一方面能避免公司在发行申请、上市交易过程中因不知法而导致的风险。

第四,该书揭示证券本质。《证券法学》则在列举股票、债券、基金等常见的具体证券的基础上进一步概括出证券的本质:“证券,是因投资一项共同的风险事业而取得的主要通过他人的努力而赢利的权益(凭证)。”我认为,这句话应当是全书的核心,一切的学习都是从对这句话的理解开始。这种先具体、后抽象的循序渐进式的归纳让我们在豁然开朗之余又不禁赞叹作者的抽象思维能力。

第五,该书语言风趣幽默。《证券法学》一书始终坚持用简炼的语言,只拿“三言两语”就把最复杂的原理阐述出来,并且还不失风趣,让我们在理解之余会心一笑。例如,作者将“证券的发行”比喻成“菜农种了青菜萝卜”,自己挑到农贸市场上卖就相当于“直接发行”,而全部卖给菜贩子、让菜贩子去卖就相当于“间接发行”。用浅显易懂的语言把一个专业问题讲得清晰透彻,远远胜过那些所谓的“砖家”在一个句子中对概念术语的“反复堆砌”。这一点看似不难,但实际上却是最考验学者水平的。因为,学好知识只是时间问题,而能否将这门专业的知识介绍给普通民众,则需要高超的表达能力。

  3.《公司法论》施天涛 ——分享人:廖钰

image.png

施教授的《公司法论》对于公司法学中的知识要点阐述地非常详细,不仅使笔者厘清了许多以前不清晰概念,更了解了概念背后的原理和历史。本书不仅体系地讲解了公司法学的内容,还对比解释了我国公司法和其他部门法的交叉适用问题。通过阅读本书,笔者对于法律体系的相互配合有了更深的理解。法律适用不能只从单独某一类法或某一个法条去考虑,要从解决问题的角度出发,充分了解各个部门法及相关的司法解释对于此法律问题的规定,并运用法律推理方法,对其进行合理的解释和分析,旨在找出相对合理的解决方案。因为法律的作用在于平衡利益。从主观的角度出发,每个人的利益都应当保护。但是客观事实是当利益发生冲突时,不能只考虑其中一方,要在双方都能够接受的基础上进行法律判断。即法律的适用不能背离社会的整体价值评价,不然就会成为社会发展的阻碍,被社会所抛弃。  

在读本书之前,我曾读过朱锦清教授所著的《公司法》。两书的编排体例大多相仿,但内容却截然不同。施教授的《公司法论》着重讲述基础知识,在我国现行的公司法上提出问题,运用比较法学的方法引发读者思考解决方案。而朱教授的《公司法论》则重点在于介绍中外经典案例,基本上不讲基本的公司法知识,而是通过案例的形式来展示公司法在实际司法适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以美国为主来介绍美国公司法在司法中的运用。前者便于读者快速构建公司法的基础框架,后者能帮助读者思考公司法在适用中的改善措施。要全面掌握公司法,基础知识和案例研习都非常重要。这两本书让笔者对我国的公司法有了新的认识。

  4.《牛奶与可乐经济学》罗伯特·弗兰克 ——分享人:李天庆

image.png

理财作为是成年人的必修课。最初研读这些书籍的初心或者说“底层逻辑”(经济学术语)在于实现自我认知的财富自由。

《牛奶与可乐经济学》给我的感觉是能轻松阅读的书,如同小时候看漫画书一样精彩,它用知识将你的左脑和右脑一起灌溉,号称通俗经济学的开山之作。《牛奶可乐经济学》将生活中的小事背后的经济原理掰开了,揉碎了讲给我们听,如同经济学界的《10万个为什么》。例如:

在产品设计中的经济学为什么牛奶装在方盒子里卖,可乐却装在圆瓶子里卖?

为什么很多餐厅都为饮料提供免费续杯?

为什么人们在有了异性朋友之后,更容易找到另一个异性朋友?

为什么通常外表富有吸引力的人也比其他人更聪明呢?

等等。就由这样一个一个小故事的汇聚而成。

从理财的基础读物学习起来,一路从新手村出发,摆脱金融麻瓜,变身理财行家。当然光学而不实践是没用,缺乏实践的结果必有是惨痛教训。在研读过较多经济类书籍后,有一种感觉你学完经济学也不一定会发财,所以你需要学会理财,而且就算你学会理财,你也不见得会发财,但是不会理财,你肯定不会发财,而且发财了也可能会败光那些财富,因为你不知道财富的本质是什么,你的财富和你的认知不匹配,你所赚的每一分钱都是你对这个世界的认知变现,你所亏的每一分钱都是因为对这个世界认知有缺陷。对于目前的我,我清楚的知道想要实现财富自由,学会理财非常重要, 学会理财后借鉴成功的经验非常重要,借鉴成功的经验后明白背后的原理非常重要。

 5.《被讨厌的勇气》岸见一郎、古贺史健 ——分享人:黎小益

image.png

《被讨厌的勇气:“自我启发之父”阿德勒的哲学课》:本书采用青年与哲人“对话”的形式,讲述了一个烦恼不已的青年通过与哲人对话,了解了阿德勒思想之后整个人豁然开朗的故事。阿德勒和其他很多心理学家理念不同,例如,很多心理学家都相信人是过去、尤其是童年经历的产物。这些经历变成了潜意识,决定着我们的人生。可书中的阿德勒却认为,重要的不是过去,而是你怎么看待过去,而我们对过去的看法,是可以改变的。“无论之前的人生发生过什么,都对今后的人生如何度过没有影响。”决定自己人生的是活在“此时此刻”的你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