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旦大学哲学学院王凤才教授应邀来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学

撰稿人:左锦  审稿人:关锋、董海军  摄影:林燕云

 

5月24日下午,复旦大学哲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王凤才教授,应邀来马克思主义学院作了题为“多重视角中的马克思——从马克思到21世纪世界马克思主义”的学术讲座。讲座由马克思主义学院关锋副院长主持,马克思主义学院刘卓红教授以及60余名师生聆听了此次讲座。

1.png

首先,王凤才教授指出,马克思具有“四个形象”,即哲学人类学家、政治经济学家、历史人类学家和政治革命家,同时指出马克思具有的“四种精神”,主要包括科学精神、批判精神、实践精神以及乌托邦精神,从而进一步归纳概括了经典马克思主义的五种阐释路径,即国外马克思学、正统马克思主义、西方马克思主义、东欧新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

2.png

接着,王教授通过分析指出,21世纪世界马克思主义基本格局主要包括欧陆国家、英语国家、苏东国家和亚非拉国家的马克思主义,并归纳了21世纪世界马克思主义十大热点问题,主要包括MEGA²编辑出版研究、马克思经典著作研究、马克思思想及其当代价值研究、西方马克思主义及其最新发展研究、阶级、阶级理论、两极分化问题研究、当代资本主义批判与社会危机分析、现实社会主义批判与未来社会构想、左翼政党、左翼政治、左翼运动问题研究、民族问题与民族主义、民粹主义问题研究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等,为现场的研究生们提供了今后的研究方向。

3.jpg

同时,王教授指出21世纪世界马克思主义研究的意义,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确立从单数的、非反思的马克思主义到复数的、创新的马克思主义的新框架,推进马克思主义的拓展和深化;第二,实现学术研究与意识形态,以及学术性、思想性、现实性的统一,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第三,实现中国马克思主义研究的第三次拓展和深化;第四,在国际视野中构建中国特色学术话语体系,指导当代中国建设。

4.png

最后,王教授围绕“如何发展21世纪世界马克思主义”进行了深入地阐释。王教授指出,21世纪世界马克思主义研究需要处理马克思思想与马克思主义的关系,马克思主义之理论与实践的关系,马克思主义作为意识形态与作为学术的关系,马克思主义之学术话语、体制话语、大众话语的关系,马克思主义之世界性与民族性、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马克思主义之单数性与复数性、统一性与多样性的关系、国外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关系等十大问题。

讲座结束后,同学们就关于西方马克思主义研究趋势的问题踊跃向王凤才教授提问,王凤才教授对同学们的疑问一一进行了耐心细致的解答。关锋副院长对王凤才教授的讲座进行了总结和点评,王教授的讲座具有前沿性、学术性、深刻性,既有理论高度,又有实践深度,深化了我们对马克思以及21世纪世界马克思主义的认识,给我们带来了一场丰盛的学术盛宴。本次学术讲座在饱含学术思考的探讨声中落下帷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