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学术讲座——从现代性到当代性

撰稿人:彭淑敏   审稿人:孙楹


主讲人简介:

杨大春,哲学博士,浙江大学“求是学者”特聘教授,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研究领域为现当代西方哲学,重点为现当代法国哲学。主要著作:《福柯的当代性思想研究》、《20世纪法国哲学的现象学之旅》、《语言身体他者:当代法国哲学的三大主题》、《感性的诗学:梅洛-庞蒂与法国哲学主流》、《文本的世界:从结构主义到后结构主义》等,主要译作:《知觉现象学》、《行为的结构》、《辩证法的历险》、《哲学赞词》等。

2021年4月19日下午15:30-17:30,教育部长江学者、浙江大学杨大春教授在文科楼222会议室为我们开展了一场题为“从现代性到当代性”的学术讲座。大家对于此场讲座非常踊跃,早早就来到现场等候。讲座由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黄作老师主持,尹树广、余慧元等老师与五十余名本科生和研究生参与了本场讲座。

image.png

活动现场

 

首先,由黄作老师致开场词,杨大春教授再引出本场讲座的话题——现代性和当代性,现代哲学从根本上可以说被归结为现代主义,它围绕现代性展开;当代哲学可以归结为当代主义,围绕当代性展开。

image.png

杨大春教授

接着,杨大春教授先对现代哲学进行了分析。早期现代哲学从笛卡尔的“I think”到康德的“Thinking”,“我”(即实体性的“心”)慢慢淡出了,只剩下纯粹的理智之思。在这一时期内,理性是评判一切的标准,从自然的神性到自然的人性,这是人类中心论的时代。后期现代哲学则是从19世纪中期意志主义到20世纪六十年代初的实存主义,精神主义是后期现代哲学的主要形态,这里的精神不是超然的、理性的精神,而是处境化的、肉身化的精神,强调心身统一。

image.png

李大春教授讲解

紧接着,杨大春教授对当代哲学与当代性进行了解释。当代哲学是20世纪60年代以来的哲学或后哲学形态,当代性意味着人、文化和自然都被物化了,或者说都立足于自身的物性,不再受制于神性或者人性。当代哲学放弃任何带心理意义的概念,物性概念取消了人的精神性的存在。当代主义是一种既不前瞻,也不回顾,而是生活在当下的姿态,这是一种既告别神圣的精神,也远离或宏大或精微的精神,并因此沉溺于物质中的物质主义或消费主义姿态。

           image.pngimage.png

同学们积极提问

在最后的提问环节,同学们踊跃提问,现场气氛热烈,对大家提出的问题进行耐心地解答。讲座在浓厚的学术氛围中圆满结束,同学们一一表示收获良多。

image.png

讲座现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