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稿人:潘小妹 审稿人:孙楹
2021毕业季
七月,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2021届毕业生已经离开母校,奔赴全国各地,开始新的人生征程。
不管是参加工作,还是继续深造学习,他们都将义无反顾,勇往直前。而对于在读的哲社学子而言,七月是暑假开启、盛夏狂欢的日子,也是潜心学习、修炼提升的时光。他们有的奔波于学校和实习单位之间,有的埋头准备毕业论文或者备考博士,也有的在备考教师或者公务员⋯⋯与此同时,也许仍有同学还在迷茫混沌中不知所措。
为此,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研究生会与研总支共同采访了6名优秀的毕业生,师兄师姐热情地分享了专业学习、就业考博、工作生活等多方面的经验。
让我们一起来聆听师兄师姐们的肺腑之言!
勇于尝新,走进央企
王帅
王帅,2019级社会工作专业,2019-2020学年连续两年获得硕士研究生学业奖学金一等奖,曾担任研究生19级社会工作党支部书记,毕业去向为中国长江三峡集团有限公司流域枢纽运行管理中心。
Q1:师兄对于社会工作专业学习的建议?
A1:第一,社会工作作为一个社会学与心理学等学科交叉的专业,要求我们深度阅读相关的经典著作,锻炼自己的基本功,充实应有的知识储备。第二,大量和积极地阅读与自己研究方向相关的国内外论文,特别是核心期刊及顶尖院校毕业论文等。学习、借鉴和总结前人的研究历程,为自己的毕业论文撰写做好准备。第三,勇敢地接触社工机构和参与实践,主动地了解社工行业现状及趋势,增加第一手经验,与行业内人士交流和思考,打开更加广阔的视野。总之,能证明一名研究生学习成绩的,我认为只有论文。不必纠结于课程分数的高低,要去仿写、试写以及真写论文,乃至发表。
Q2:师兄为就业做了哪些准备?
A2:没有找工作的时候,我就很重视各种信息的搜集,帮助自己明晰以后的求职方向及准备策略。研一参加了一个毕业生分享会,了解到一位学长通过选调进入了体制。我当天就通过其他学长学姐加上了那个学长的微信,他很大方地给我分享了他的考公经验,我觉得很有用。另外,我在准备一个省外高校辅导员应聘的时候,由于没有任何信息源,根本不知道考试流程及内容,非常无奈。我就很积极地寻找“战友”,通过友好的互助,也获得了很有价值的应聘信息。当然,考公和辅导员这两块我都是失败的,没有成功的经验。我进行了反思,信息是足够的,但是个人的知识和面试技巧不足导致了“总差一点”的局面。因此,我也想提醒学弟学妹们,一定要尽其所能的获得各种有用的信息,其次要踏踏实实地知识练习和面试模拟,三者兼具才能成功。
Q3:回首过去的研究生生活,师兄最大的收获是?或者说最难忘的经历是什么呢?
A3:先说具体点的,最大的收获是应届生的身份和211硕士的毕业证。母校给我们提供了一个非常好的平台,让大家能够跨越那些所谓的“门槛”。从华师毕业,你可以大大方方地参与到激烈的社会竞争中。其次,应届生的身份是宝贵的,无论是参加选调还是国考、省考、市考、事业单位考试、人才引进、高校辅导员、国企及其他行业内的头部公司,都要求或青睐应届毕业生。因此,也希望大家珍惜,好好规划自己的未来。比具体所得更重要的是,我认识了社工,认识了一大群怀着大爱之心的人。这两年的研究生生涯,是我人际关系最和谐的时期,大家都很具备同理心,都很友好,都很为他人着想,并且为社会着想。这会是我一辈子的宝贵财富,无论走到哪里,我都会记得自己要有道德,要有爱心,要为社会做点贡献。这种与社工相处的经历,也让我以后在与他人相处的过程中,能更快地获得信任,(与他人)成为好朋友,对我的社会生活有很大帮助。
Q4:师兄有什么寄语送给大家?
A4:从学校进入社会,是一个很大的转折,我觉得“认清自己 认识社会”非常重要。认清自己,但不要限制自己。认识社会,但不要失去勇气。据我的经历,MSW以后从事社工的比率很低,那么大家会面临比较迷茫的阶段,对行业、岗位、地域的选择始终像一团雾,甚至不加思考就都涌去考公。任何选择都没有对错之分,以前总说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时代变化这么快,无论从事什么行业或工作,都有可能五年河东五年河西。我想说的是,不要怕尝新,不要总是拒绝,除了考公之外,还要把自己的视野打开,其实很多的岗位都很精彩。我们是文科生,无论以后是否在社工行业工作,还是在体制内工作,抑或是在企业里面工作,组织协调和文字写作能力都非常之重要,要有意识的增加自己的这方面的经历,充实自己的简历,到时候211的毕业证加上这方面相关的背景,一定能找个不错的工作。
抓住机遇,走进人才计划
覃豪伟
覃豪伟,2018级中共党史专业,2018—2021学年各获得硕士研究生学业奖学金一、二等奖,毕业去向为中共云浮市委党史研究室。
Q1:师兄对于中共党史专业学习的建议?
A1:第一,尽早完成自己的学习任务,尤其是毕业论文的相关任务,这样能减少后期升学、求职与论文相关事项之间的时间冲突;第二,可以经常与其他专业的同学沟通交流,增加对自己感兴趣的、有助于自己的学习与研究的学科的了解,拓宽知识面,涉猎不同专业的知识;第三,在研究生期间至少有一次思考比较深、完成比较好的课程论文;第四,要有一些自己比较关注的且能联系现实的学习领域;第五,要多看论文、文献,了解学术动态,尽量养成分析论文中论证的逻辑、角度及细察文中所反映的学术规范要点的习惯。
Q2:师兄为就业做了哪些准备?
A2:我前期也有了解一些地方的人才引进政策,想要获取这方面的信息,大家可以关注一些地方的人社部门公众号,并且了解往年该地人才引进的考录流程、方式和该地经济、政治、文化、历史等各方面情况,结合自己个人情况,尤其是家庭情况和兴趣爱好,来考虑是否报名该地人才引进计划。
Q3:我们很多同学都对这种人才引进计划很感兴趣,您有什么经验分享吗?
A3:我的备考过程:①参加一些地方到学校的人才引进宣讲会;②从公众号中了解一些人才引进信息及其岗位、岗位性质;③报名;④等待资格审查、筛选与通知;⑤参加考试,很多人才引进以面试或试讲为主,主要考灵活分析与处理问题的能力以及沟通表达能力。少部分人才引进计划也会有笔试,笔试一般是考类似于公务员考试及与岗位、专业相关的内容。主要的经验是:准备考试时需要注意了解该地情况与时政热点,思考其中的一些相关问题;尽量选择自己感兴趣并且有一定知识积累的岗位。
Q4:回首过去的研究生生活,您觉得最大的收获是?
A4:最大的收获是要在现有舒适圈的基础上,走出舒适圈、扩大舒适圈。平时要注意锻炼自己的表达能力。感觉自己语言表达能力不好的同学可以适当尝试参加一些能够锻炼这方面能力的实习工作,如去一些正规的单位兼课代课,多和其他专业的同学聊一些他们专业的内容。感觉自己文字表达能力不好的同学,可以适当发一些朋友圈,写写文案,写写小文章(不一定是论文)。还有一个心得就是,常备一本记录各种灵感、想法的小本子,随时随地记录和思考。
Q5:师兄有什么寄语要送给师弟师妹?
A5:苏世独立,横而不流;仔细观察与发现身边的美好;交一些好友,偶尔孤独,抽空自嗨。
知识与技能并重,走进名校
陈潞
陈潞,2019级学科教学(思政)专业(卓越教师4+2 项目保研),华师“未来教育家”培养工程学员、华师研究生青年领袖训练营学员,曾获得硕士研究生国家奖学金、硕士研究生学业奖学金一等奖、“华文杯”全国师范生政治教育教学设计能力测试一等奖、“华文杯”全国师范生政治教育教学能力测试二等奖,毕业去向为深圳实验学校,担任道德与法治教师。
Q1:师姐对于学科思政专业学习的建议?
A1:两年的研究生时光转瞬即逝,我建议大家在专业学习方面做到:一,静心阅读,提升素养。养成阅读习惯,多读专业书籍。二,关注时政,建素材库。作为“准”政治教师,一定要紧跟时代步伐,有敏锐的时政洞察力,并学会把时政要闻与学科知识相对接,让素材能够在教学中为我所用。三,把握机会,多讲多练。积极参与教学竞赛,珍惜每次微格训练和教育实习的机会,站稳讲台。
Q2:师姐为就业做了哪些准备?
A2:我认为首先要定好目标,有针对性备考。因为我的目标就是成为一名政治教师,所以我会提前了解意向地区、学校的招聘要求,提早准备。像深圳招聘一般多为结构化,此外还会考高考题、教综、说课、试讲等。简历制作上,要板块清晰,重点突出,展现优势,真实可靠。自我介绍上,要思路清晰,突出优势,精简凝练,熟记于心。当然,除了针对招聘内容“对症下药”,平时的积累与锻炼也不可或缺,日积月累,才会厚积薄发。跑招时,大家难免有些紧张,但是一定要相信自己的能力,大方自然地展现自己!
Q3:师姐研究生生活中最难忘的经历是?
A3:研一时我参与了华师未来教育家项目的海外研学活动,赴加拿大UBC大学教育学部进行了20天的交流学习。短短的20天,我通过丰富有趣又引人深思的课程学习以及中小学校的参访活动了解到BC省对教育的创新与坚持,认识到他们让跨学科融合成为可能的全科教师,和让特殊不再特殊的全纳教育。此外,和小伙伴们一起欣赏温哥华枫叶满目的秋天、品味五湖四海汇聚而来的美食、感受异国的慢节奏,都是我美好而珍贵的回忆。
Q4:师姐有什么寄语要送给给师弟师妹?
A4:靡不有初,鲜克有终。现在回想起,大学时光那些拼搏过的日子都成为了我人生中闪闪发光的回忆。希望师弟师妹们也能够怀着一颗诚挚、热情的赤子之心,勇敢踏上旅程,专业学科,专心课堂,专注研究,创造出自己别样、精彩的研途生活。
唐记鹏
唐记鹏,2019级学科(教学)思政专业,曾获得硕士研究生国家奖学金、研究生硕士学业奖学金一等奖、“华文杯”全国师范生政治教育教学能力测试一等奖、校百优毕业研究生等,曾担任学科教学(思政)专业负责人,毕业去向华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担任政治教师。
Q1:师兄对于学科思政专业学习的建议?
A1:在专业学习方面要注重学习专业知识与提升专业技能两手抓,牢记“认真”二字:认真聆听每一节专业课,认真完成每一项课业任务,认真把握每一次站上讲台的机会。
Q2:师兄如何平衡学生工作与学习?
A2:明白时间管理的本质是“忙而不乱”,对于多重事务同时发生时先在头脑中捋一捋,可采用四象限法则对事件的轻重缓急进行分类,再一件一件地完成。
Q3:师兄为就业做了哪些准备?
A3:动静结合:“静”是要夯实理论基础,提升学科素养,熟悉初高中教材,在试讲的时候才能做到心中有书。“动”是要多学多试多练,经常去微格教室试讲,包括练习声音、形态、表情等。另外,课余可以多看央视的综艺,比如《主持人大赛》《朗读者》《故事里的中国》等,会有很多素材的启发,同时可以学习新闻人的语言表达和“讲故事”的能力。《令人心动的offer》《闪闪发光的你》这些求职综艺也可以在“下饭”的同时给予我们一些面试的启发。
Q4:师兄在研究生生活中最难忘的经历是?
A4:研究生生活最难忘的就是参加“华文杯”比赛的经历,这是我第一次参加全国性的教学技能赛事,每一次“磨课”都是对教材与教学的深入解读,“磨课”的过程很痛苦也会有很多收获,与老师们的一次次交流将成为我宝贵的财富。
Q5:师兄有什么寄语要送给师弟师妹?
A5:等风来,不如追风去,无限美好都需要跋山涉水来绘就。希望师弟师妹都能做时间的管理者,自律学习、自由玩耍,收获属于自己充实、美满的研究生生活。
坚定理想,读博深造
高隽
高隽,2018级中国哲学专业,目前升学至清华大学攻读博士学位。
Q1:请问师兄是如何确定考博目标?
A1:考博的目标其实很早就确定了,我从中学开始就对人文社科类的知识和问题感兴趣。后来高考第一志愿填报的就是哲学专业,所以是一开始就考虑做学术。就我个人而言,不断地深入进行学术研究是一贯的志向,因此考博就成了自然而然的事情。
Q2:确定了考博目标之后,师兄是怎么去准备的呢?
A2:对于如何准备考博,其实刚刚考上硕士研究生那一刻就开始准备了。我最初的意向是考北京某高校的一名老师,为此我在考研确定录取以后就去了北京游学。2018年的四月到七月都在北京听课,以及跟各个高校的老师交流,最后留了几位老师的联系方式。后来因为问题意识和研究兴趣的原因,选择了考陈壁生老师的博士。在读研期间一直有跟几位老师保持联系和交流,这对最后考博起了重要作用。
Q3:对于未来想要考博的师弟师妹们,师兄有没有什么好的建议?
A3:对于想要考博的同学,有如下建议:
1.要认真思考自己的志趣到底是不是在学术研究上,考博不容易,读博毕业更不容易,现在因为学业问题延迟毕业的博士非常多。没有浓厚的兴趣和坚定的信念,是不容易完成这四年甚至更长的博士生涯的;
2.要提早确定并联系好要考的老师,与老师多交流并建立比较好的关系(如果能当面交流最好,不行的话就用电子邮件等线上方式)。因为很多比较有名的老师都是很多人考的,如果老师在此前完全不认识你,或者对你没有印象,那么可能连考试资格都不容易拿到。对于采取申请考核制的院系来说,尤其如此;
3.要弄清楚考博的考核方式,有的学校院系还是走统考的模式,但现在越来越多好的学校院系采用申请考核制。申请考核制需要提交指定材料,这些材料包括外语水平证明、论文代表作、博士期间的系统研究计划等。这些材料必须在硕士期间提前准备好,例如外语水平证明,大多数学校都要求过六级或者雅思托福,如果到了考博前夕还没能过这些外语考试,那么就连考试资格都拿不到了。论文代表作和博士期间研究计划也是一样,硕士期间必须要有至少一篇自己比较满意的论文(能发表更好),并且构思好博士阶段自己到底要研究什么。
全俊亘
全俊亘,2018级伦理学专业,目前升学至厦门大学攻读博士学位。
Q1:请问师兄是如何准备考博的呢?
A1:最初是寻找与自己计划研究的方向相接近的导师,可以从导师个人主页、学院官网等方面找到相关信息,至于具体考核方式、考核时间、申请要求和材料准备等,可以参考招生办往年的招考信息。另外一些信息,可以亲自发送邮件询问意向的导师,如果他确定有名额的话他就会告诉你“欢迎报考”;但是有一些老师也会比较委婉地告诉你“我这边的竞争比较激烈”,或者回应较少,很少老师能够确切地说明他的态度,因为出于一个程序性的要求,老师是不可能跟一个学生透露明确的信息。同时,建议有机会还是要亲自与老师面对面交流,比如我之前联系过某高校的老师,他在邮箱上面告诉我“有名额的话欢迎报考”,但是当我走到面前跟他去面谈的时候,他就委婉地告诉我“今年欢迎您报考,不过今年我的学生也就是我的硕士也考我的博士,这个信息我可能还是需要你知道一下,多准备几所学校。”
Q2:师兄在考博的过程中遇到过什么困难,是如何克服的?
A2:其中一个困难是发出的邮件石沉大海。办法是隔了两周之后,再发一封,或者亲自跑到学校去找老师。有一次,老师没有回复我的邮件,我刚好通过一个会议手册注意到老师会出席会议,这个时候我又发了一封邮件给她,大致说“我上次发了,您可能忙没回复,这一次我再发给您,我去找会议找您又扑了个空,所以我就再联系一下”,然后那个老师很快就回复我了。另一个可能存在困难是英语的要求。不同的学校,对英语的要求是不同的,如果有意愿要考博的话,要清楚你的心仪的院校的要求是,特别是香港地区的学校,字面上的要求可能是6.5分的雅思成绩,但按照往年的申请情况来看,要考到7.0才会比较有保证。
Q3:对于哲学类的学生考博,师兄有什么建议呢?
A3:首先,从哲学类专业来说,华师与一些名校的排名差距不是特别大,所以建议大家参照“双一流”学科排名;第二点建议是尽早确定自己的研究兴趣或方向,多去看一些原著,从对原著的思考中形成自己一个非常关注的课题,然后再根据自己心仪的那个方向去寻找合适你的导师。因为备考的时间是非常紧的,如何才能让你递交的博士研究计划显得比较专业,这个就需要你从一开始就集中某一个方向或者说某一个课题来去做。举个例子,有些同学他对王阳明特别感兴趣,从研一开始便阅读了许多王阳明的原著,那么当他将研究计划书给别人看的时候,他们就觉得这个人是一个可造之材。与此同时,一个相对集中研究的课题能够为后期的考博节省大量的时间。
Q4:师兄在考博的过程中有没有什么小趣事?
A4:一个邮件的模板我们可能要发很多个老师。而在发邮件的间隔,一定要注意邮箱地址不要写重复了,比如邮件草稿的抬头已由尊敬的A老师改成了尊敬的B老师,但是收件人还保留着A导师的邮箱,如果一激动,点过去,就是严重的社会性死亡,蛮丢脸的。不过还好我发错的那个老师并没有太过介意,可能见得多了。第二个趣事就是和考博的同学之间可能有会有一些吐槽式交流,互相缓解心理压力,只能说勉强的苦中作乐。有段时间考博进展不顺,惶惶不可终日,我会约上同学去游泳放空大脑,结果雅思成绩还没考出来,我居然把自由泳学会了。
Q5:师兄有什么寄语要送给给考博的师弟师妹?
A5:每一个想要考博的人心目中多少都有科研的梦想,但是学术并不是人生的全部,哪怕一个考上博士的同学成为了一个真正的科研人员,但他的研究生活也只是他生活的一部分而不是生活的全部。因此不管是在准备考博的过程中,还是说考上博士以后都不要忘记与家里人或朋友交流让自己心情更加好一点。考博有成功,也有失败,如果不行也不要气馁,因为你考虑先去做一些其他的事情,再去追求你的学生梦想,也是完全OK的。某一天你也许会发现在实践生活中去思考问题同样是不错的。愿意考博的同学,当然是值得鼓励的,但是考博不是唯一的出路,而如果你真的有这个梦想,那你就好好的坚持去做,并且从研一开始就最好不要做太多和科研没有直接关系的事情,专注于考博的各种准备。
自信人生二百年
会当击水三千里
愿2021届毕业生以跃动英姿
跃入人海
迎风劈浪
各有风雨灿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