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科学学院70周年院庆系列学术报告 运动认知与脑科学在体育领域研究的特点与展望讲座顺利举行

撰稿人:郑钟晴


2021年9月17日9:30,上海体育学院博士生导师周成林教授应邀在我院学术报告厅作题为“运动认知与脑科学在体育领域研究的特点与展望”的学术讲座,这是体育科学学院70周年院庆系列学术报告的第二场讲座。本次讲座由我院副院长宋亨国教授主持,体育科学学院教师、硕士研究生共计150余人通过线上、线下的方式参与了本次讲座。

image.png

周成林教授指出,随着认知科学技术的发展,在体育运动领域中,运动员的认知加工特征、运动锻炼对大脑认知能力的促进等运动认知与脑科学研究受到了巨大的关注。周成林教授阐述了本次学术讲座的主要内容:高水平选手感知运动加工优势大脑神经活动特征、体育锻炼促进认知加工及大脑神经活动的特点以及运动员感知-运动系统的脑认知加工网络特点。

研究显示,高水平运动员在专项领域内具有优势,具体体现在感知觉加工、知觉预判、运动决策、抑制控制等各个认知加工阶段。如高水平网球运动员拥有时间、空间知觉优势。长期训练促使运动员在动作自动化的基础上,形成专门的加工策略。这种加工策略可以与常规预判有关,也可以与非常规新异刺激有关,以应对环境的多变性。此外,高水平运动员无一例外体现出了感知-运动的节省化和高效化、体育锻炼促进认知加工及大脑神经活动等特点,无论是长期有氧还是急性有氧运动,运动强度的探讨和促进认知加工的机制研究是这一领域拟解决的主要问题。感知-运动系统的认知加工特征及其脑功能网络知觉预测能力和运动技能表现的有效结合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运动员运动水平的高低。而对普通人而言,一周5次,一次持续30分钟以上,中高强度的体育锻炼能够促进人的认知水平、提高身心健康并改善抑郁、焦虑等情绪。

后,周成林教授指出了运动认知与脑科学在体育领域研究的未来发展趋势,未来的相关研究将向着神经科学以及人工智能视角、感知-运动系统与环境的交互作用、大脑神经系统及网络结构等方向靠拢。

image.png

本次讲座学术氛围浓厚,同学们在讲座上积极发表自己的看法,也对运动认知与脑科学在体育领域研究方向有了更多的认识。

 

 

主讲嘉宾介绍:

周成林,男,辽宁沈阳人,上海体育学院心理学院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心理学科学术带头人,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享受国务院政府津贴;中国体育科学学会第八届理事会理事,中国心理学会体育运动心理专业委员会前主任委员,国家社科重大项目首席专家,奥运科技专家,运动戒毒科技专家。主要从事“运动认知优势特征及神经心理机制”以及“体育锻炼促进健康的理论与应用研究”。近年来,主持课题20余项,包括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家科技支撑项目、上海市科委重点支撑项目等;发表期刊论文70多篇(第一及通信作者50余篇),其中SCI收录期刊论文30余篇;主、参编著作7部,知识产权6项。2009年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2012年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 2015年获上海市科技进步奖一等奖。并多次受邀担任国际、国内学术会议大会主报告演讲嘉宾、主持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