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社会科学的范式和前沿——南粤讲坛第26期暨南粤政治学讲坛第3期

撰稿人:李琦  审稿人:陈世南

 

为进一步提升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研究生学术核心素养,不断增强实践创新的科研能力,9月23日下午,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副院长万晓宏教授和院长助理张国英副教授特别邀请中山大学梁玉成教授莅临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进行主题为“计算社会科学的范式和前沿”的南粤讲坛第26期专题讲座讲学。本次讲座由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院长胡中锋教授主持,副院长杨爱平教授、张强教授、傅承哲老师等老师作为出席嘉宾。讲座以现场分享与线上腾讯会议两种形式同时进行,让众多师生共同聆听了此次精彩的学术盛宴。

Q1.jpg

图1 梁教授与参加讲座的线下师生合影

讲座伊始,梁玉成教授以机器学习的领军学者pearl出版的《The Book Of Why》一书引出计算社会科学的三大范式——实验范式、观察范式和ABM(agent-based model)仿真模拟范式。其中,实验范式通过随机试验的干预,以期获得真实的因果机制;观察范式从横向视角出发,分析数据间的因果关系,进而求解变量间的关系;ABM仿真模拟范式则基于生成性的视角观察数据生产过程,通过纵向视角微观个体互动涌现出的宏观社会现象。

其次,梁教授继而提出对实验范式的反思,通过STATA中的代码和若干研究实例的讲解,指出部分研究的结论与经验事实不符的现象。他认为用实验室的方式研究社会科学并不能复原社会事实,实验范式对于社会科学来讲,未必一定适用,在实际情况下可能导致严重失误。

Q2.jpg

图2 梁教授系统讲授两种计算社会科学应用范式

在讲座的第二部分,梁玉成教授对计算社会科学应用的两种范式——基于ABM的演绎范式和基于大数据的归纳范式进行了系统的讲解。

梁教授通过介绍ABM思想的缘起——社会学家Coleman的“理论之舟”简单概括了ABM,又以谢林发现不同种族居住隔离缘由的过程为引,利用可视化软件中的模型库生动地展示了不同种族人群居住隔离的产生过程,并指出微小的个体偏好累积起来完全可能导致极端的整体隔离——这一个体遵从某种秩序和规则最后导致宏观模式改变的过程被称为涌现,涌现在生活中随处可见。比如基于分子的不规则的热运动使人们感受到大气压。微观结构很难用来预测宏观结构,agent转圈步长圆圈变化、完全公平交换实验都证明了此结论。梁教授指出,社会科学如果不加入客观视角,就会自己创造自己的现实,最后成为一种封闭的、偏执的存在。值得注意的是,这些模型并非基于方程,而是通过不同行动者之间的互动将宏观现象涌现出来。这些模型不是线性的而是非线性的;不是确定性的,而是概率性的;不是抽象的而是具体的;不是同构的而是复合的。至此,计算社会科学能够通过仿真模拟的方式在计算机上建立一个人工社会,帮助研究者通过人工社会的运行理解现实人类社会的规律。

紧接着,梁教授对归纳范式进行了讲解。Pearl在《The Book Of Why》中指出,对数据做分析,我们需要关于因果系统的因果结构的信息。研究者利用贝叶斯因果网络对三个变量的关系进行计算,从而将三个变量之间的25中可能关系压缩成11种,而具体是哪种关系需要理论知识加以辨识。所以说,计算是一种智力,但是它无法脱离理论支撑。

辛普森悖论也是归纳范式关注的重点之一。在社会科学研究中,总体可能由异质性很强的不同子群体构成。在进行关联分析时,有时需要对数据进行适当分组,将总体分成不同的子群体,才能避免辛普森悖论产生的虚假。由于计算机和数据科学的发展实现了将同一律和分异律统一在一起。除了结构性数据,梁教授在处理非结构性多模型数据方面也给出了计算社会科学的很多实例,包括对社会网络和文本网络的计算和应用等。

Q3.jpg

图3 梁教授耐心为同学答疑解惑

最后,讲座进入互动环节。梁教授与学生就质性研究和量化研究的关系进行探讨,梁玉成教授指出社会科学的量化研究使得它具有发现理论命题的能力,具有了质性研究的一些本领,但是它没有取代质性研究。在科学研究中应当理论和数据并重,拓展社会科学研究的范围和空间,并鼓励研究者勇敢的寻找量化研究的珠峰。互动结束后,万晓宏教授对本次讲座进行了总结与点评,并对梁玉成教授的到来致以诚挚的谢意。同时,线上线下的老师和同学们纷纷表示听完梁教授的讲座受益匪浅。

Q4.jpg

图4 万晓宏教授做最后的总结与点评

Q5.jpg

图5 梁教授与参与讲座的学院领导老师们合影留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