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座回第十四届“勷勤论坛”文学院分论坛之曾点言志的真义与孔子与点的真相

撰稿人:李炜欣、王舒怡、陈志扬  审稿人:何芬芳

 

10月13日晚,由华南师范大学文学院研究生会主办的第十四届“勷勤论坛”文学院分论坛之学术讲座顺利举行。此次讲座特邀文学院陈志扬教授作题为“曾点言志的真义与孔子与点的真相”的主题讲座。本讲座由黄志立博士担任主持。现场学生认真聆听,热烈讨论,气氛活跃。

“孔子为何与点?”

陈老师从《侍坐》文本出发,以通俗易懂的语言对子路、冉有、公西华、曾点的志向进行阐释,揭示其中层层递进的逻辑关系。进而提出“孔子的志向到底是什么?”“孔子为什么与点?”等问题,引起同学们探讨的兴趣。

讲座梳理总结了从东汉到明末清初的四种关于曾点志向的阐释,揭示四种解法的阐释学理及问题所在。

对曾点言志的四种阐释

(一)馈与祭祀求雨

东汉的王充在《论衡·明雩》将曾点所述解释为求雨的“雩祭”,将“馈”视为“归”的本字,即祭祀。这种解读以古文献为依据,赋曾点之志礼的实践品格,合乎孔子为政的理想。

(二)知时与隐士情怀

南朝皇侃认为:曾点认为复归三代已不可能,唯有以“歌咏先王之道”的方式自处。这种解释对曾点志作消极解读,截取了《论语》中孔子短暂偶尔的情绪,切合知识分子无处施展才能的心态。

(三)曾点气象与体悟天理

南宋朱熹认为曾点所言是一种领悟天地之道,他们在孔子之乐、颜渊之乐、曾点之乐的体系中认知曾点乐的特点。在孔子被视若神明的时代,此说流行甚广。

(四)怡情舒性与唐尧之世

明末清初张履祥认为曾点所述是儒家渴望得天下大治之“尧舜气象”,孔子身处乱世,他的“与点”展示了他对人类命运深切的关怀。此说对曾点志作积极解读,演绎《论语》中孔子精神的主轴,切合知识分子用世心态。

E1.jpg

孔子与点的真相

对于以上四种说法,陈老师认为张履祥阐说比较合乎实际。在“择善而从”的基础上,陈老师又认为四种说法有一个共同的误解:由于“孔子与点”,各种解读都将孔子与曾子二人的志向混为一谈。实际上,曾点述志本身并没有宏大的意义,但他的“乐游”描述触动了孔子埋藏于心的那个对盛世的憧憬。被赋予了意义的曾点之志是从个体的角度展示了孔子的理想世界,是对孔子侧重理想群体社会描述的有益补充,孔子的“与点”应被纳入孔子理想社会阐述中来。换言之,个体自由的存在是孔子礼乐大同社会的另一种表达方式,这将大大深化孔子社会理论的内涵。

E2.jpg

结语

    讲解之后,陈老师以幽默平易的语言对在场学生的疑问作出解答。陈老师的研究也启发同学们,在学术研究中要善于发现文本中的问题,反思固有的阐释,尽量从小处切入,逐渐进行扩展,有所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