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届“勷勤论坛”文学院分论坛之“文学的担当与审美的表达——汪泉小说创作谈”讲座顺利举行

撰稿人:陈海琳 张祺  摄影:刘梦琪  审稿人:何芬芳


10月22日晚上七点,在华南师范大学大学城校区文一栋五楼学术报告厅,由华南师范大学文学院研究生会主办的第十四届“勷勤论坛”文学院分论坛之文学的担当与审美的表达——汪泉小说创作谈”讲座顺利举行。

此次讲座邀请了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汪泉老师作了题为“文学的担当与审美的表达”的学术讲座。华南师范大学文学院吴敏教授出席,文学院众多研究生、本科生积极参与互动,现场气氛活跃。在讲座中,汪泉老师结合自身创作经验,围绕着小说《随风而逝》,为我们讲述了自己的文学创作观及其对现实生活素材的艺术处理方式。

18.jpg

(一)天、地、人、神

汪泉老师指出小说创作的四个重要要素:天、地、人、神。“天”,指的是小说特定的时代背景,作家要发现特定时代的特定问题,每一部小说都是对特定时代的阐释和投影,所以作品少不了“天”的存在。“地”,指的是特定的地域环境,即小说人物情节展开的具体场景。“人”则是最重要的要素,作家需要在“天”“地”之间挖掘人物的人性,凸显其命运。最后,“神”就是作家想要通过作品表达的思想,如宗教、哲学、人生观等,以此来升华作品的主题,汪泉老师用“神性”一词形象地概括了作品更高层次的思想内容。

随后汪泉老师结合他的长篇小说《随风而逝》,向现场的同学们更加深入地论述天、地、人、神这四个要素的地位和价值。《随风而逝》中的“天”是作者的切身体验,“地”是地域文化,是汪泉老师故乡所在的河西走廊,也是作品中的奔丧路程。“人”则以两个舅舅,两个外甥以及两个姐姐的对应关系为框架,由个体窥视转向群像观照,探寻背后寓有的生命沉思。“神”则是王筱等人在井下救援时所爆发出来的人性的美好与崇高。

(二)文学的担当与审美的表达

汪泉老师将文学的担当分为现实担当和精神担当两个方面。他尤其强调了文学现实担当的价值,认为关心弱势群体是作家较为重要的担当,文学的事业就是关心弱者的事业,他以《红楼梦》中的贾环、刘姥姥等为例,表明弱者的处境及命运是每一个有人文关怀的作家都需要特别关注的问题,这也是他努力在作品中传达的价值观,是他的文学担当。

在审美表达方面,汪泉老师重点谈及了《随风而逝》这部小说在文体和视角上的双重创新。文体上,是“虚构”和“非虚构”的融合;视角上,则首次采用了双视角的叙事手法。正如汪泉老师所说:“这是一次写作的冒险尝试。”

(三)写作的价值和意义

对于写作的价值和意义,汪泉老师也表达了自己的看法。他认为作品中首先要有神性,要让人的灵魂感受到震撼,期望能触及到读者内心深处最柔软的部分。其次是真诚的写作,作家首先要有真诚的情感,读者在阅读中才能感受到他情感上的真实,以及他作品想要触及的生活之真,这恰恰是他写作的价值与意义。

(四)吴敏教授总结发言

 

19.jpg


汪老师在讲述自己的创作过程后,对在场学生的提问和疑惑做出了耐心且详细的解答,使同学们受益良多。接着,华南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吴敏老师对讲座作了总结发言。

吴敏老师分别从生命思考、新闻事件的文学转换以及小说悲情与反讽的张力三个方面,向我们分享了她在阅读《随风而逝》这本小说时的真切感受。同时鼓励同学们去阅读汪泉老师的其他作品,从不同层面来进行解读,鼓励大家继续深入探究作品中蕴含的审美意蕴,并将想法写下来,用文字来进行沟通和交流。

最后,吴敏老师再次向汪泉老师的到来表示衷心的感谢,文院师生也向汪泉老师致以真诚的感谢。至此,本次讲座取得圆满成功。

20.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