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江人文讲坛第八十二讲之章以武老师“心向上,脚向下——与文学爱好者谈文学创作”顺利举行

撰稿人:李文文 陈芷伊 陈锭涛 骆江瑜  摄影人:王玉岚  

审核人:凌逾 何芬芳

 

2021年11月18日,由华南师范大学文学院研究生会主办的珠江人文讲坛(第八十二讲)之“心向上,脚向下——与文学爱好者谈文学创作”讲座在大学城校区文学院五楼学术报告厅顺利举办。本次讲座的主讲嘉宾为广东省著名作家、广东文艺终身成就奖获得者、原广东省作家协会副主席、广州市作家协会主习、华师知名校友章以武老师,主持人为华南师范大学文学院博导凌逾教授。讲座开始之前,凌逾老师对章以武老师的到来表示了热烈的欢迎。

图片1.png

(章以武老师在为同学们细致讲授中)

章以武老师文学创作成果丰硕。电影文学剧本有曾获文化部优秀电影二等奖并受邀参加国际柏林电影节的《雅马哈鱼档》、《爱的结构》、《遇到你,福气》等,电视连续剧有《南国有佳人》、《情暖珠江》等,文集有《当代岭南文化名家章以武》,中短篇小说集有《朱砂痣》等,散文集有《风一样开阔的男人》。如何创作、怎样创作是本场讲座的重点。

章教授首先从作者的视角切入对文学创作的探讨:进行文学创作的人首先要拥有发现爱的能力,善于观察生活。他认为,作家应当是一个性情中人,面对五光十色的社会,要充满热情,善于用文学形象与艺术手法对生活中的真善美、假恶丑表达自己的态度与看法;同时,“春江水暖鸭先知”,作家同时也是一个敏锐的人,用爱的眼睛去发现生活中大美和闪光点。

谈到具体的创作过程,章教授感慨万千。他说,创作是一个人的“上天入地”,作家应该有丰富的想象力;创作是一个人的“奥林匹克”,创作者要似竞技运动员般坚定目标、勇往直前;创作是一个人的“张灯结彩”,作家对自身的创作要有信心。而这一切创作的背后,有一个巨大的工程,那便是生活,即脚下有多少泥土,笔下就有多少真情。回想起自己执笔六十余年来的写作场景,仍历历在目。章教授感叹道:“只有自己心里有阳光,才能用文字温暖别人。”

图片2.png

(讲座现场)

随后,章教授围绕本次讲座主题“心向上,脚向下”,并结合自己1983年创作的小说——《雅马哈鱼档》,对其幕后的故事与同学们展开对文学创作的探讨。章教授谈到,这部作品来源与自己的生活体验。在改革开放的时代背景下,广州开放塘鱼和冰鲜鱼市场,鱼档青年靠卖鱼走上致富之路,自己深有感触,于是便产生了创作中篇小说《雅马哈鱼档》的念头。之后,小说在《花城》顺利发表,还被改编为电影,成为“广东改革开放的活名片”。章教授说:“我们文学创作要‘心向上’,把握时代的主题,也要‘脚向下’,感受生活的多彩。”章教授执笔数十年,最大的感受便是:感恩伟大的时代,感谢珠江三角洲这片热土。

接下来,章以武教授还介绍了其小说集《朱砂痣》中的《头发上停了许多蚊子》与《太老》两篇小说的创作灵感由来,来说明作家如何在时代的洪流中抓住其痛点和触点进行创作。之后,章教授举了许多例子和大家分享文学写作的一些范式。

最后,章教授对于“文学创作有没有诀窍”这一问题做了肯定回答,那就是“聪明的脑袋加笨功夫”。聪明的脑袋与父母给的基因有关,着重强调了笨功夫,那就是长期坚持写作。他深切地叮嘱年轻的文学爱好者:“人不能闲着,创作需要保持。文学创作并非易事,年轻人要对文学创作有敬畏之心。”

图片3.png 

(文学院凌逾教授在讲座中的发言)

讲座后,凌逾教授对本次讲座做了总结。章以武教授在1957-1961年间就读于华南师范学院中文系。在八十八周年校庆之际,文学院请到章以武教授这一优秀校友回校和大家进行分享和交流,对于学院的学科建设、学生的专业素养、文学爱好者的创作实践都有良好的促进作用。凌逾教授认为章以武教授动情讲述的是他从事文学创作65年以来凝结的心血,并鼓励同学们与章以武教授进行讨论交流。章以武教授用幽默生动的言语列举亲身经历从而解答同学们提出的问题,他强调通过反复阅读优秀作家的经典作品、收集日常生活中约定俗成的精彩语句来学习语言,建议同学们从记人为主的散文开始练习写作,再进行小说写作,从而达到一通百通的目的;对于小说写作,章以武教授又提醒同学们关注丰富的生活面、独特的横切面、熟悉的陌生人、鲜活的细节等内容。

图片4.png 

(学生提问)

章以武教授从文学创作的角度讲述生活升华为艺术的过程,他对于生活的热爱之情洋溢其中,并感染了在场的同学,掀起了提问的热潮。在本次讲座中,同学们听讲时聚精会神、提问时热烈踊跃、讨论时全情投入,对于文学创作获益匪浅。正如凌逾教授的总结:写作时“心向上、脚向下”才能够抓住时代的敏感点、发现生活的烟火气;而章以武教授这样优秀的校友是同学们学习的典范,更是华南师范大学人文精神的传承者。

图片5.png

(讲座合影留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