砺儒讲坛第82讲暨南粤讲坛系列讲座第44期 政府与政治研究中的质性方法----基于几个研究作品的说明

撰稿人:张天乐  审稿人:陈世南

 

129日下午,由华南师范大学社科处主办、华南师范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承办的砺儒讲坛第82讲暨南粤讲坛系列讲座第44期专题讲座如期举行。本次讲坛邀请到中山大学陈那波教授作了题为“政府与政治研究中的质性方法----基于几个研究作品的说明”的学术讲座,目的是进一步让同学们加深对中国政府与政治研究方法的理解。讲座由学院副院长杨爱平教授主持,学院教授倪星、孙中伟、副教授阮思余、陈景云等老师参加了讲座。

 图片16.png

教授杨爱平主持讲座

讲座内容分为三个部分。首先,教授陈那波对质性研究方法的构成进行了概述。他认为,与其他政治学研究方法不同,质性研究方法更像是一把“大伞”,具有“多元”、“模糊”、“变化”的特点。这把“大伞”主要由范式、研究传统、资料收集方法三个不同的维度组成。在范式上,质性研究方法包含众多复杂的理论流派,譬如实证主义、后实证主义、批判理论、构建理论等;在研究传统上,其纷繁的理论背后蕴含着民族志、个案研究、扎根理论、历史比较分析、口述史等诸多研究传统;在资料收集方法上,则包括深度访谈、座谈会、文献资料、细致观察等方法。

图片17.png 

教授陈那波开始分享

其次,陈那波就质性研究方法在中国政府与政治研究中的重要性进行讲解。他指出,当今国际上,政府与政治研究的主要研究方法出现了一定的转向:实证研究尤其是定量统计研究占多数,但定性研究也逐步复兴。总体而言,研究方法多元化取向渐显,实验研究方法、网络分析方法、民族志研究方法、历史比较分析等研究方法的应用都得到一定的增长。这些转向无不说明在当前国际政府与政治研究中质性研究方法越来越得到学界的重视。而相对于国际领域,陈教授认为,中国政府与政治研究和质性研究方法的契合性尤为突出,具体体现在研究对象、研究过程、研究主体和研究贡献等多重领域。中国的政府与政治研究极其需要质性研究方法的贡献,而中国复杂又特殊的社会现状也为质性研究工作提供了巨大的研究空间。

最后,陈那波结合自身研究成果,对质性研究方法应用中如何使用扎根理论、个案研究和比较案例研究进行了举例说明,并指出在质性研究的过程中需要共同注意的四个问题:一是问题的建构;二是文献的逻辑对话和框架是立意的基础;三是经验素材的呈现;四是结论的拔高和抽象。

图片18.png 

3 全体师生认真倾听陈教授讲座

在交流互动环节,与会的老师和同学们畅所欲言,提出了访谈资料的处理、比较案例框架的建构以及扎根理论和案例研究之间的异同等相关问题。陈那波结合自身研究进行一一解答,并高度评价了上述问题的启发性和创新性。

图片19.png 

4 现场观众提问

图片20.png 

副教授阮思余提问

讲座最后,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副院长杨爱平对本次讲座进行总结,他高度肯定了陈那波关于质性研究工作的研究特色和经典文章,重申了质性研究对中国政府与政治方向的研究意义,希望同学们可以从细致认真的讲解中有所收获,并代表全体师生向陈那波莅临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讲学表达诚挚的谢意。

图片21.png 

6 陈那波与讲座嘉宾合影留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