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南师范大学第十四届“勷勤论坛”体育科学学院分论坛 暨体育科学学院70周年院庆系列学术报告之 粤港澳大湾区武术文化的发展特征与中外武艺文化交流

摄影人:简珍瑶  撰稿人:李宗扬  审稿人:叶老师

 

2021年12月17日10:00,香港武术联合会副主席赵式庆老师应邀在体育科学学院425学术报告厅作题为“粤港澳大湾区武术文化的发展特征与中外武艺文化交流”的学术讲座。本次讲座由体育科学学院马廉祯教授主持,体育科学学院教师、博硕士研究生共计183人通过线下的方式参与本次讲座。

图片 2.png 

讲座伊始,赵式庆老师就粤港澳大湾区武术文化发展的主要研究范畴做出概括,一是本土文化遗产的挖掘、纪录、研究、成果出版、宣传和整理;二是中华武学的对外交流;三是中华武学的学术研究。其中本土文化遗产的挖掘、纪录与研究主要采用人物访谈记录、拍摄、映照等手段,在经过长期的研究中,其出版成果有《香港武林》、《客家功夫》、《岭南洪拳》等。而在中华武学对外交流方面,中华国术总会一直致力于在国际舞台上推动中华武学,在2009年举办第一届国际武学研讨会,而后在2018年于香港饶宗颐文化馆举办第二届国际武学研讨会,并且与瑞士洛桑联邦理工大学进行长期合作,同时与意大利Opera Nova学院达成战略合作。

图片 3.png 

在对粤港澳大湾区武术文化的发展研究中,赵式庆老师将广东武术发展历史分为五个阶段:第一阶段(1910年之前),广东武术主要分为正统武术传统、非正统武术传统,前者的出现是因为当时农村普遍存在习武的传统,而频繁的械斗更是加快了广东农村的武装化发展,后者的出现是因为清末大规模的人口流动、地少人多的趋势令很多人被迫脱离乡土社会而形成的;第二阶段(民国时期),在当时的背景下,出现中外民族体育、南北武术的交流,进而浮现岭南武术概念;第三阶段(抗日战争至20世纪50年代末),广东武术的发展中心南移,香港出现新的武术生态。第四阶段(20世纪60-80年代),香港武术开始出现商业化,通过电影的形式传播,中华武学逐渐世界化;第五阶段(1990年后),武术电影商业化使得武术面临传承的严峻问题。

图片 5.png 

当谈到湾区(广东)武术的特征时,赵式庆老师指出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的张力和交流是形成广东武术发展的一大动力,湾区(广东)武术主要包括传统性、复合性、创新和国际元素、商业性以及非历史观。此外,香港与广东省的武学互动正在加强,中华武学的建设将会一直发展,包括国术在内的传统民族体育传承在科技发展助推下会持续得到创新。“搭建一个国际平台,借鉴国外新的研究方法进行记录、传承和交流,武术并非是闭门造车,应当与其他国家、武术流派进行交流,在交流中实现内容的丰富与创新。”赵式庆老师强调道。

图片 6.png 

关于在武学方面的共同研究,赵式庆老师认为应当扩大学术方面的交流和合作,深化武学的研究方法论,取得武学概念上的进一步统一。同时构建中华武学体系,体系的构建应当包括湾区武学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及具有创新形式的民族体育,尤其是以射箭和短兵为代表的国术项目。此外还需加强中外交流,实现研究方法论和武学传承载体的创新。

图片 7.png 

讲座期间赵式庆老师与同学们频繁互动,为同学们答疑解惑,展现了高超的学术研究水平,从湾区武术文化的全面介绍延伸到中华武学未来发展,同学们更加深入地了解到粤港澳大湾区武术文化,获益匪浅。

 

主讲嘉宾介绍:

赵式庆老师,香港武术联合会副主席、香港非物质文化遗产挖掘保护地脉有限公司董事长、香港中华国术总会执行董事、大湾区国际航运论坛召集人、香港海事博物馆信托人。自幼就读英伦,大学主修哲学,在获得杜伦大学学士文凭之后主要致力于人类学研究,先后供职于北京大学和香港中文大学等研究机构。创办了鄂伦春基金会,致力于鄂伦春濒危文化遗产保护,被鄂伦春族人称为是“更似鄂伦春人的香港人”。为鄂伦春文化在全国乃至全世界的推广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