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稿人:张京 审稿人:董海军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是人类思想宝库中璀璨夺目的明珠,是共产党人薪火相传的精神财富,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是共产党人的必修课。
为了从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中汲取精神养分,5月31日,马克思主义学院2020级硕士研究生党支部、2021级硕士研究生党支部联合经济与管理学院理论经济学研究生党支部开展特色主题党日活动——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分享,进一步加强理论学习,筑牢思想根基。经济与管理学院副教授林可全老师、马克思主义学院董海军老师出席并指导活动,活动由马克思主义学院2021级硕士研究生党支部书记孙林宏同志主持,各支部党员和入党积极分子充分参与并积极分享交流读书感悟。
经济与管理学院理论经济学研究生党支部田沙沙同志分享了马克思中学毕业论文《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她认为我们可以跳出“选择职业”这一框架,马克思的言论对于学习和生活同样适用,如若我们对一件事情有自己的选择权利,那我们就应该在做出选择前有周全的考虑,这是我们不会在之后的行动中因为毫无准备而束手无策的重要保障。同样地,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要学会以辩证的方法去看待问题,不局限于事物的表面,这样才能做到周全的考虑。而马克思在这篇文章中提到的种种观点无疑是我们未来在面临这一问题的有益借鉴。
经济与管理学院理论经济学研究生党支部林思同志分享了恩格斯的《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恩格斯的《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共有三章,分别阐释了空想社会主义的历史条件及其思想理论贡献,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使社会主义从空想变成了科学以及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理。恩格斯的分析和论断,为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奠定了基础。随着时代的向前演进,当代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都发生了深刻变化,这些变化是当时恩格斯不可能预见到的,因此,我们应当秉承实事求是的作风,用一切从实际出发、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等方法论来解决当代中国出现的一系列问题。
马克思主义学院2021级硕士研究生党支部赖新晨同志分享了中国人民大学孟捷教授的《历史唯物论与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孟捷教授的这部专著对历史唯物主义的基础命题(生产力一元决定论)进行了系统研究,他尝试通过对生产方式的构成和功能的重新界定,以及因果关系概念的重构,在生产力一元决定论和新韦伯主义的多元论中走出了非调和、非折中的第三条道路,围绕着“有机生产方式”这一系统性概念展开了叙述的逻辑。这部著作的观点与体系架构都极具创新性,指明生产关系的二重性,强调生产关系可以独立于生产力而变化的观点,以及将生产力作用区分为“事前”和“事后”的观点,是这本书的重要创新所在。尤其值得强调的是,这本书鲜明的中国视角和中国风格体现出了一种中国学者对中国重大基础性学术问题和现实问题的关切和执着。
马克思主义学院2020级硕士研究生党支部张晓钰同志则对马克思《哲学的贫困》中对反贫困思想分享了自己的看法。她分别从反贫困的哲学理论、反贫困的政治实践和反贫困的价值意蕴角度出发,认为马克思《哲学的贫困》中反贫困理论的政治哲学叙事,意味着我们必须从历史唯物主义的角度来反思和探讨如何重构“现实的人”的世界,这既是对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的深化,又是对人类未来社会发展的理论导向,为我们解决现实社会问题提供了全新的政治哲学理路。
经济与管理学院理论经济学研究生党支部龙思丞同志分享了列宁的《宁肯少些,但要好些》。该文载于1923年3月4日的《真理报》第49号上。这一篇长文涉及改组工农检察院、改革国家机关、社会主义的制度和世界形势等重要内容。特别是围绕怎样改革国家机关,列宁展开了深刻的论述。列宁将改革国家机关提高到“只有改革国家机关,才能过渡到社会主义”的高度,给出了改革国家机关应该遵守一条规则即宁可数量少些,但要质量高些。怎样做到质量高些?列宁提出了学习、学习、再学习的任务。改革意味着新事物代替旧事物。学习,就是要全面掌握新事物,自觉摒弃旧事物,所以,真正伟大的革命来得愈猛,这类矛盾存在的时间就会越长久。因此,我们必须记住,为了建立这样的机关,应该花上许多许多年的时间,不断地学习,长时间地学习。
马克思主义学院2020级硕士研究生党支部卢钊华同志分享了马克思在其文本中是如何阐释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过渡的历史过程。写作《德意志意识形态》时期的马克思认为社会形态变迁来自分工的拓展,是更先进生产力对旧生产方式的挤压,尽管他确立了正确理论前提:现实的人,但对资本逻辑的特殊性缺乏足够理解。直到《经济学手稿(1857-1858)》,马克思才完成对斯密的彻底超越,将资本主义的兴起理解为雇佣劳动和剩余价值的诞生过程。沿着该理论进路,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三卷中对封建社会到资本主义社会的过渡动因进行补充说明,正是土地所有权集中与使用权分散间的矛盾造成生产力长期备受压抑,导致传统经济结构中劳动者与劳动资料逐步走向分离,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诞生奠定基础。至此,马克思解决了更先进生产方式在封建社会中如何产生的理论问题,建构起对社会形态过渡问题的历史性描述。
经济与管理学院理论经济学研究生党支部何琦同志分享了马克思的《1844年经济哲学文稿》。在手稿中,马克思对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作了批判性的分析,指出它的主要历史功绩是把劳动提高为“唯一原则”,揭示了劳动是一切财富的源泉,并探讨了私有财产的各种运动规律,指明了工资和利润之间的反比关系。与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家不同,马克思从无产阶级立场出发,在手稿中系统地考察了资本主义社会中工人、资本家和土地所有者三大阶级的经济生存条件以及他们的相互关系。他吸取了当时德国哲学中广泛使用的异化概念,把它同私有制统治下的社会制度联系起来,提出异化劳动的概念,试图用异化来揭示私有财产的本质、起源和发展规律,论证资本主义灭亡和共产主义实现的历史必然性。
马克思主义学院2021级硕士研究生党支部入党积极分子徐子明同学谈到了《资本论》对人工智能时代生产的启迪,《资本论》的现实意义毋庸置疑。不理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就难以理解社会主义生产方式。从现实社会主义国家自身的情况来看,充分吸收资本主义发展的文明成果,实现“技术”和 “管理”的跨越式发展。在我们打开国门,对外开放,参与全球性竞争的同时,承受资本的强势冲击和强力作用也在所难免。从全球范围来看,与资本和资本逻辑构成本质性关联的各种经济社会问题,如两极分化问题、生态环境问题、人的异化问题等,仍有相当大的理论探讨空间和现实实践指向。这些过去困扰资本主义国家的带有“悖论性”的问题也在困扰着现实社会主义国家,《资本论》则为破解这些世界性、世纪性经济难题提供丰厚的理论资源。
经济与管理学院林可全老师在点评总结中指出,学习理论是为了更好地指导实践、服务实践,更好地解决实践中遇到的问题,如何将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内化到日常生活中去是我们亟需思考的问题。青年人才肩挑如山使命,要在时代的横纵坐标中找准人生定位与奋斗目标,将个人的远大理想同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相结合,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
读书分享会后,经济与管理学院理论经济学研究生党支部和马克思主义学院2021级硕士研究生党支部全体党员一起参观了石牌校区图书馆三楼党员学习空间,回顾党史,追溯初心,大家纷纷表示要继续提升修养,锤炼党性,真正做到认识统一、表里如一、知行合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