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五届“勷勤论坛”之“勷约名家”刘勇教授专场顺利举办

撰稿人:王安琪 邬嘉仪  审稿人:吴敏 何芬芳

 

2022年11月5日,由华南师范大学研究生会主办、华南师范大学文学院研究生会承办的第十五届“勷勤论坛”之“勷约名家”刘勇教授专场顺利开展。本次讲座邀请到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会会长、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刘勇教授主讲,讲座主题为“今天为什么要读鲁迅”。基于疫情防控要求,本次讲座采用线上形式进行,吸引了校内外师生近三百人参加,讲座由华南师范大学文学院院长段吉方教授和吴敏教授主持。华南师范大学文学院副院长马茂军教授、凌逾教授、于奇智教授、延娟芹教授等出席了本次讲座。

讲座伊始,刘勇教授强调研究鲁迅绕不开他合乎语境的“幽默”语言的辛辣幽默凸显了鲁迅与众不同的价值刘勇教授讲述了他香港参观中国留学生展览的经历展厅中央耀眼的地方展出的呐喊初版本证明了香港懂得鲁迅的价值并不文化勇教授认为读懂鲁迅的诀窍在于直面原文,应把握三个关键问题首先1919年已经38岁的鲁迅不是“新青年”,与五四时期《新青年》上的诸多年轻人不一样然而鲁迅第一篇小说狂人日记到达了茅盾巴金等很多作家的处女作难以触及的高峰。这鲁迅“厚积薄发”人生体验艺术经历有关。如何研究现代文学史高峰鲁迅?刘勇教授李春雨教授即将出版的著作,便着力于呈现思想型作家”“思想型学者”以及王富仁的鲁迅研究,着重于鲁迅价值的思想体系。对于鲁迅经典小说《狂人日记》《孔乙己》《药》等作品,刘勇教授分别从作为文化修辞“吃人”“看客”群像塑造与明线“华老栓一家的悲剧”出发,探讨了鲁迅改造国民性的理想。时过境迁,刘勇教授认为呐喊“救救孩子”的鲁迅不一定能影响如今的中小学生,但是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大江健三郎和莫言都受到了他有益的影响。鲁迅不一定属于孩子,他属于成熟且敏感的读者。

 1.png

随后,刘勇教授指出,鲁迅的作品是用生命体验的结晶,并详细讨论了对《藤野先生》《伤逝》与《离婚》的体悟过程。《藤野先生》选择写藤野先生表现了鲁迅的价值观、人生观,表现了鲁迅对弱者的同情和理解。这些隐含在作品深处的情结会影响到对鲁迅散文名篇的重新解读。以爱情为题材的《伤逝》则反映了鲁迅对爱情最根本的思考:爱情不可能通过爱情本身来实现,而是需要永远不断地添加新的内容,注入新的活力。《离婚》需要从鲁迅的婚姻恋爱生活出发去理解。这是当今许多年轻学生难以理解的属于那代人、那个时代的悲哀。刘勇教授亦认为新式女性许广平也保持着中国传统女性的品德,她珍惜与鲁迅的爱情,同时也尊重历史,有“一种很高的境界”,刘勇教授肯定道。

  刘勇教授认为,“鲁迅是绕不过去”的话题主要包括对生死的思考以及对国民性问题的思考。生死思考贯穿了鲁迅的全部作品,他对生死的态度是向死而生,无所畏惧。没有对死亡的体悟,不懂得生命的价值,人也不会真正地活着。这是从生活到哲学方面来认识鲁迅作品的永恒母题。现代作家萧红与鲁迅在生死精神思考上相通,而当代作家余华也通过进一步的思考与描写延续了生死精神的探讨。萧红的《生死场》书写了在民族矛盾、阶级矛盾之下的东北大地人民对生死的思考;《呼兰河传》真实地写出了当时中国人对生命的漠视,揭露了人“生不如死”的境况;《小城三月》翠姨戛然而止的结局恰如萧红的一生,尚未开始就已经结束:31岁的萧红在香港可以说是孤独地死去的。余华的三部代表作《活着》《许三观卖血记》《文城》集中体现了他对生死的思考。《活着》的意义正是“毫无意义地活着,就是活着的意义”,《许三观卖血记》想阐释的也是“活着,就是活着的意义”。《文城》的生死则更令读者感到恐惧,因为小说中的追寻是模糊而无可确认的。人生活着的意义在哪里,人生的困惑是什么,人又如何能走出这种困惑——这些是余华带来的思考。鲁迅对国民性的思考也不只是简单地批评,而是对民族文化心理的一种深层次批判,更需要关注的是潜藏这些批判之下的巨大合理性。刘勇教授以《阿Q正传》的精神胜利法为例,指出鲁迅的写作构成一种文化符号,至今仍留存在国人的精神世界中。

    吴敏教授讲述了自己听讲座的感想。她说,这是一场令她心潮澎湃并感到终身难忘的讲座,她被刘勇教授演讲时的阅读、学术、行走的激情以及视野的大气、思想的锐利所深深吸引。刘勇教授在2021年担任北师大鲁迅研究中心主任后,北师大开展了“世界文明视野下的鲁迅”“鲁迅研究与现代文学新视野”等系列讲座。吴敏认为,这些思考在鲁迅研究的大脉络里走出了自己的特点,刘勇教授的讲座令我们感到鲁迅的许多作品再次“亮”了起来。

鲁迅作品有多篇收入了人教版的中小学语文教材,阅读鲁迅经典作品是中国现代国民基础教育的组成部分,读者在不同的学习、人生阶段对鲁迅作品的认识和体悟,都是动态变化、不断加深增厚的。阅读和研究鲁迅的作品,可以当作学习中国文学、理解中国历史的一个典型。本场“今天为什么读鲁迅”讲座使许多学生感触尤深,受益良多。2022级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硕士生邬嘉仪说:“鲁迅的作品是具有张力的,它能包容不同人的不同解读,也能包容一个人在不同阶段的不同解读。应该如何通过阅读、研究与真实的鲁迅跨时空互动,我想这应该是我一生的课题。”刘勇教授对异己之见的包容力也让2022级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硕士生王安琪记忆犹新她说“作为鲁迅研究专家谈起李泽厚先生与自己鲁迅作品的不同态度刘勇教授展现了对不同声音的开放与包容让我们看到了一个学者的思想深度这启发了我在求学的道路上不能越走越窄应有海纳百川的胸怀

 2.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