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稿人:陈宋釜
人物简介
赵淦森,毕业于英国肯特大学,计算机安全博士,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教授,博士生导师,民进会员。曾任华南师范大学计算机学院副院长,现任华南师范大学图书馆馆长、计算机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广州市云计算安全与测评技术重点实验室主任。曾获3项广东省科学技术奖,广东五四青年奖章(2015)、广东五一劳动奖章(2016)、世界广府人十大杰出青年(2017)、民进广东有突出贡献会员(2018)、全国归侨侨眷先进个人(2018)以及全国五一劳动奖章(2021)等荣誉。
赵淦森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
“学生和我说,他在腾讯工作已连续六次考核获五星。按腾讯的考核难度要求,基本上接近一百万人才有一个连续六次考核获得五星。”收到已毕业学生发来报喜的信息,华南师范大学图书馆馆长、计算机学院教授赵淦森笑了笑表示:“我就觉得很有获得感。这个学生是我培养好多年的,我给他的毕业要求也比较高,‘折腾’得他要掉眼泪了。但是他知道,我这是为了他的技术提升。”
说到“折腾”,赵淦森认为,人生需要不断折腾,很多事情往往是在意外中出现的。他“折腾”起自己,成为一名“斜杠”教授,担任图书馆馆长、博士生导师、科研工作者、任课教师等众多角色。“斜杠”教授俨然成为他的另外一个代名词。
一、学习之一万小时定律
“从普通学生到一个领域的杰出专家,中间需要经历哪些事情?”赵淦森从时间的角度表示,要有一万个小时的时间投入到该领域,进行专业训练和研究学习,“不敢说一万个小时是个充分条件,但它大部分情况下是个必要条件。”
借由此,赵淦森给研究生算了一笔“时间账”。若是三年的研究生学习,那学生每年需有三千三百个小时左右的学习时间。平均下来,每天至少要有十个小时左右的学习时间。赵淦森称,这并非是要学生在他面前“打卡”,完成十个小时的事情,而是建议学生要有自主的精力投入,用足够的时间去累积和提升个人能力。“这也是我对研究生的要求。”赵淦森坦言。
“折腾”是赵淦森常和学生们说的一个词。“读研读博,最需要的就是自主折腾,主动折腾,也就是不理解某件事情的时候,你要去摸摸。”他认为,要一边思考一边干,不思考就会乱干。赵淦森以火箭成功发射的例子,说明火箭发射过程中细节要素,比如火箭如何精准燃烧燃料、如何保持空中的姿态等。一系列的自我提问后,赵淦森总结道:“如果不去动手实践,是不可能发现这么多细节问题。”
文档左右两侧空白处提出专门建议,红色横线圈划出的句子,个别字词上出现修订符号……研二学生曾庆仁的论文,不久前被赵淦森提出修改意见。论文文档首页,便是赵淦森细心做出的密密麻麻红色批注。
赵淦森曾给一位学生的论文提出建议
“对细节的追求,就是对科学原则的坚守。细节做好,理论才有可能成功。”赵淦森给学生反馈的论文中,往往会有六七十个批注建议。白底黑字的文档被赵淦森红色亮眼的批注塞满。他表示,科学研究不允许存在“差不多”,撰写科研论文时要有很挑剔的眼睛,比如研究假设是否合理、逻辑推理是否严谨、分析讨论是否客观全面、字词使用是否准确、是否遵守学术道德规范等。
二、与导师相处时沉默的2.5小时
谈到和导师相处时印象深刻的事情,赵淦森提到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沉默的2.5小时”。在英国攻读博士学位时,赵淦森的导师每周会有三个小时的时间,和他进行一对一的讨论交流。有一次与导师进行面对面交流时,导师的严格提问与批判性质疑,让赵淦森哑口无言。
“讨论问题时他都会一直问‘为什么’,不断地用批判性思维提出挑战和质疑,问着问着我会不知如何回答。”赵淦森表示,他与导师的交谈只持续了半个小时左右。在剩下的时间里,导师也不着急,就在他旁边喝着咖啡,等待着赵淦森解决提问。当时窘迫的情境下,导师的质疑与耐心等待,给赵淦森传递了非常强烈的信号,即对科学原则的坚守、对于科学问题的批判性思考。
国外读博期间,赵淦森曾为了攻克理论难题,埋头苦干,折腾自己,一度九个月不剪头发,只为能够在第一时间跟进研究情况。功夫不负有心人,他的科研取得了丰硕成果。赵淦森博士一毕业,甲骨文英国(Oracle UK)公司便向他抛来橄榄枝,以丰厚的薪酬聘请他担任高级工程师。
获得优异成果的背后,赵淦森一直强调要有批判性思维。如何进行批判性地思考?赵淦森认为,要在充分尊重别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跳出原有的思维框架,做出具有原创性、突破性的研究。“批判不是批评,是为了更好的认可,同时挖掘出局限性,再继续往前进。”赵淦森说。
赵淦森团队实验室墙壁上挂上了专利证书、照片等
赵淦森常与学生们说明批判性思维的重要性。“本科学习期间,我在科研训练上没有章法。研究生期间,在赵老师的指导下,我的科研思维发生了变化,就是如何用批判性思维,一步步提出问题,同时采用恰当方法尝试解决问题。”刚加入实验室团队的研一学生们表示,赵淦森的认真与勤奋,让他们明白不论是科学研究还是工作事务,都需要有严谨性的态度。
三、“导师就像我们的大师兄一样”
为何选择赵淦森作为研究生导师?研二学生黄心怡从本科师兄处获知赵淦森是一个“明星导师”后,她尝试给“抢手”导师赵淦森发去申请邮件。“没想到我成功了。”在计算机学院132研究生实验室里,黄心怡露出开心的眼神说。
走进赵淦森团队的实验室,书柜上排满与计算机类相关的书籍。实验室的墙壁上,挂着团队的研究成果海报。当然,墙壁上还有着赵淦森与学生之间的温馨照片。
与前来拜访的毕业学生合照
“赵老师就像一位大师兄,经常主动关心我们的学习、生活上的事情。”即将毕业的研三学生李壮伟打开话匣子,“赵老师会打趣地问我‘最近是不是该减肥了’。有时候,老师还会关心我们自己的实验设备是否需要更新等,就是希望给我们提供良好的科研学习环境。”
即便身兼多种角色,“斜杠”教授赵淦森不论有多忙,几乎每周都会抽出时间与学生们开研讨会,讨论相关领域研究的大方向。“老师平时虽然比较忙,但对我们学生的事情很上心。上午我们开完组会,当天晚上赵老师就把提出的论文建议发给我邮箱了。”曾庆仁说道,半夜收到赵淦森教授的邮件回复已不是一件稀奇的事。
赵淦森还常在学生的微信群中,分享前沿的研究话题。已毕业学生还常带着家人孩子,一起来到实验室看望赵淦森。“毕业的师兄师姐会给我们分享就业、工作上的经验,我们自己也收获了不少。”郑招良说。
四、“斜杠”的忙碌时间管理“经”
上课、带学生、做科研、处理行政事务、陪伴家人等,时间就这么多,如何去处理众多事务的时间分配?赵淦森坦言,有时候确实面临着忙不过来的情况。他谈到若是每年有六位学生毕业,每篇毕业论文至少看五次,就相当于看了30篇论文。“这么多论文,就已经花费了不少时间。”赵淦森说。
并且,做科研往往面临着许多不确定性。这些不确定也给赵淦森带来心理上的压力。在他看来,此时的心理调节很重要,要让个人拥有获得感,可以与学生聊聊天、听听音乐、打羽毛球运动放松等。
与此同时,赵淦森还特别介绍了个人工作、科研等的时间安排。“提前一周、一个月要预想好即将完成的任务,提前处理好学术、科研、行政等事务时间分配,做出结构性的安排,让自己对时间拥有自主权,必要时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调整。”赵淦森介绍,如果某一个周对科研时间或与学生交流等必要事务投入少了,他会压缩一些没必要的事情进行补充。
刚好剩余十分钟的时间,如何进行更好地利用?赵淦森称,避免碎片化时间侵扰也是重要的时间管理命题。“十分钟看似少,但利用难度却非常高。”赵淦森可能会在十分钟左右时间里,与学生沟通原有研究进度,也有可能会翻阅平时笔记中所记录的前沿研究新概念,也有可能会听音乐来放松自己等。
专注也是赵淦森处理众多事情的一个秘诀。“专注会让自己的时间变得更加高效。”赵淦森表示,晚上九点多后的约四个小时时间,由于极少有人打扰,成为他个人工作的黄金时段。
然而,专注的态度让他经常坐下来再抬头看时间时,已然是凌晨一两点。“所以我的学生经常会收到我凌晨一两点钟发的邮件。”赵淦森提到,专注能够帮助他更高效率地完成事情。
五、被认可的台下“十年功”
忙碌的背后,荣誉的到来与认可,也让赵淦森更加坚定脚下前行的道路。继2016年获得广东省五一劳动奖章后,赵淦森在2021年4月又获得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五一劳动奖章的荣誉称号再次给了我很大的信心。”赵淦森表示,“五一劳动奖章”是一个十分重视劳动过程的荣誉。
赵淦森老师被授予的五一劳动奖章
相比于台下“十年功”,许多人更多看到和点赞的是台上“三分钟”。“不是所有人都能做锦上添花的事情,有时候许多人都是处于‘坐冷板凳’的时期。”赵淦森回忆起早年的研究经历。
2008年,他回国做云计算相关研究。每次推广这个“新鲜事物”,他常被迫说成是在“画大饼”。到2013年,赵淦森帮助学校的云计算科研实现“从0到1”的转变,获得在云计算以及大数据方面在华南地区明显突出的科研优势和成绩,并获广东省科学技术奖三项、广东第二届金博士奖。区块链的相关研究呢?赵淦森也是经历三年的“深闺人未识”状态,到2019年才拿到经费。
“难道‘冷板凳’就不坐了吗?”赵淦森反问,“总有脏活累活需要有人做。”他坚持了下来。2019年,赵淦森带领计算机学院拿到了学校牵头的第一个广东省重点领域研发计划项目,立项经费1000万元,这也是自计算机学院成立以来,纵向经费最大的一个项目。
今年,赵淦森提出的《关于培育安全可控知识产权大数据,保障知识产权强国战略安全的提案》(第20220239号)被列为广东省2022年省长督办省政协重点提案(系列之一)。该提案围绕我国科技创新对知识产权大数据的依赖性,分析研判其中的安全风险,为国家科技创新战略安全提出建议。
“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家既看到台上‘三分钟’,也看到台下的⼀些‘⼗年功’,”赵淦森坦⾔,博⼠回国后获得的诸多荣誉与奖励,对他影响很大,激励着他努⼒拼搏争取更好的成绩,也⿎励着他继续坚持个人的研究思路,⽢⼼做“冷板凳”。
六、阅读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获取更多知识
一些媒体曾报道赵淦森于高中时期背诵《新概念》里的96篇英文课文。除此之外,赵淦森也曾在阅读中获得感悟与收获。高中时,赵淦森阅读完玛格丽特·米切尔的《乱世佳人》,对小说主人公斯佳丽的故事印象深刻。
在赵淦森看来,斯佳丽有着对爱情憧憬的同时,也会遭遇到现实生活中的打击,但她会有“明天会是崭新的一天”的人生态度。因此这本书成为赵淦森反复阅读的书籍。后来,他还阅读了英文原著。“Tomorrow is another day”成为赵淦森挂在口头一句话,“不管今天面对什么事情,不管今天受到什么样挫折,我们都应该相信明天会更好。”讲到这里时,赵淦森身子轻微转动,语气诚恳与坚定。
同《乱世佳人》一样,让赵淦森印象深刻的另一本书,则是他在英国攻读博士学位时,读到的书籍——《How to get a PhD》。“这本书给我了许多启发,开阔了我的视野。”赵淦森表示,当时国内存在一种声音,认为研究生只应好好学习天天向上,这是一种误解。
132研究生实验室的书籍
“做学术研究,不仅仅是学习和读书,还要学会去沟通、质疑。这本书给我带来许多读博时理念上的转变。”在赵淦森看来,博士生要学会去沟通,不仅仅与导师沟通,还要和同行沟通,搭建起合作的关系。赵淦森还打趣地说,“‘忽悠’也是一种生产力,即讲好个人科研故事。只有个人的科研成果被他人知道、理解、认可后,才有可能被其他人点赞、应用,从而服务于社会发展。”
围绕博士生能不能毕业的问题,赵淦森也从这本书中获得一些回应。“只要按照要求接受培训,达到相应标准的话,学生是一定能够毕业的。”赵淦森称,他们有一套完整的培训体系,是能够帮助一个有技术有态度,且又愿意花时间的博士生毕业。
“阅读是一个绕不开的话题,是一种优良习惯。同时,它也是一种自我学习、自我提升的一个主动过程。”赵淦森认为,阅读是主动接受教育的途径,“站在巨人知识的肩膀上获取更多的知识。”
与阅读结缘,自然离不开图书馆。
如何利用好图书馆的资源优势?身兼图书馆馆长一职,赵淦森称,每年图书馆会购置一千五百万左右的文献资源,对学生的科研学习是有促进作用的。他建议研究生们要多利用图书馆资源,提高信息素养,“实际上科研就是花一半时间在找资料上,另一半则用来完成研究。找资料是一个技术活,更多的资料能帮助我们深化研究内容。”
此外,赵淦森希望同学们能够利用图书馆的文化推广等方面的资源和活动,在专业之外能体会到图书馆的人文之美。
最后,赵淦森给研究生同学们送上寄语:
不问前程如何,
但求落幕无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