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者风范|刘晓斌:“在人生的每个阶段做最好的自己”

导师简介

640.jpeg

刘晓斌,外国语言文化学院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华南师范大学外语教育信息化研究中心主任、英语系主任、学院党委委员,广东省“南粤优秀教师”,2023年获华南师范大学第六届“我最喜爱的导师”称号,多次获华南师大优秀共产党员、优秀教师等光荣称号。主要从事外语教育技术、计算机辅助语言学习、基础教育外语评价改革等研究,主持国家级和省级一流课程各1门,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奖2项、广东省教学成果奖一等奖3项及二等奖1项。


一、教计算机的英语老师

作为一名外语教育研究者,刘晓斌选择了跨学科的研究领域——计算机辅助语言学习(call),由此有了“教计算机的英语老师”这个称号。当初是怎么选择到这样一个特殊的研究领域的?刘晓斌老师向我们分享了与计算机“结缘”的故事:中学时期他就对英语和计算机两门课有着浓厚的兴趣,高中第一次接触到计算机课程时,学校计算机课室不足,只有前十个冲出教室的同学才能去计算机课室上课。“当时我是第一个冲出去的。”刘晓斌骄傲地表示。90年代上大学的时候拥有电脑的人还很少,他是年级里第一个买电脑的。正是基于对这股计算机和英语的强烈热爱,他想找到能结合二者的研究方向,经过广泛调研和学习,最终敲开了计算机辅助语言学习的大门。

关于自己的研究,刘晓斌老师介绍,当下计算机辅助语言学习现在已经不局限于应用计算机技术进行英语教学,而是扩展到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进行英语教学和研究,如ChatGpt的出现就为计算机辅助语言学习提出了新的思路和研究方向。他和团队一直在积极探索运用新技术进行英语教育,力求为广大中小学的基础教育做出更多贡献

图片1.png图片2.png

刘晓斌和研究生探讨ChatGpt的应用研究



二、扎根基础教育的实用主义者

作为一名“实用主义者”,相比纯粹的理论研究,刘晓斌老师对基础教育应用研究更感兴趣。他亲自创建了一个公众号“技术与教育”,希望能为一线的中小学英语教师们提供新的教学理念和方法,提供实用的信息技术与教学资讯。刘晓斌和团队成员长期坚持把自己的研究成果公益共享给一线教师,如“多模态词汇”“一课一曲”“多模态课文视频”等系列公益资源,已成为国内中小学老师们在日常教学中广泛使用的教学资源,特别是多模态词汇系列资源,是很多中小学校英语早读课的必备材料。

 图片3.png图片4.png

公众号“技术与教育”

为什么对基础教育有这样的特殊情怀?刘晓斌老师表示:“基础教育是我国教育改革的主要阵地,关系到我们国家人才培养的基本方向,关系到人才培养的质量,关乎国家未来。作为师范大学的老师,我本身对基础教育的研究是非常感兴趣的,这也是我们作为师范教育者的一种使命感,因为我们培养的学生本身就是面向基础教育的,我们的师范生毕业后主要去到中小学校,所以我们作为师范大学的教师,不能不研究基础教育,不能不了解中小学教育的现状,只有这样才能为国家基础教育培养出优秀的老师。师范教育的使命和担当,激励着我向基础教育研究的方向去发展,激励我成为一个扎根基础教育的大学教师

在这种信念驱动之下,他的课程都有一个显著的特色——成果可直接转化,课程作业瞄准基础教育的需求,能直接转化为一线教学资源,每一次课程作业就是一套高质量的、系统化的公益资源。

 图片5.png

刘晓斌为边远地区中学生举办高考公益讲座

 

 

三、“两导向一驱动”的指导模式

“目标导向”激励学生,以“产出导向”培养学生,以“课题任务驱动”管理学生,这是刘晓斌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探索出来的独特指导模式。他会在名下的每个研究生入学时就了解每个学生的具体情况,因材施教,对学生进行引导,让学生尽快适应研究生阶段的学习,让学生认识到研究生与本科生的不同之处就在于研究的过程。

他鼓励研究生树立明确的目标,确定自己的研究方向,以研究方向来驱动自己,以论文写作与发表来激励自己,鼓励学生使用两两合作的方式、高年级带低年级的传帮带形式共同完成研究,开组会时汇报相应的研究进展。在进行课题研究时引导学生深入到一线教师的教学实践中去,在实验和教学研究过程中找到适合自己的研究方法。

这样“两导向一驱动”的指导模式取得的效果是:团队中的每个学生在三年的研究生涯结束时都做到了有具体产出,有论文发表,过去六年研究生团队在SSCI、SCI、EI等索引期刊发表23篇学术论文,其中SSCI 8篇,SCI 1篇,EI 12篇,人大复印资料全文转载1篇。2022年一年间,团队成员发表了6篇T级论文,其中两位成员在研一即发表T级论文成果。在刘晓斌的带动下,学生们快速成长,学术氛围浓厚,对待科研持之以恒、孜孜不倦,各项学术成果丰硕。

 图片6.png

刘晓斌与学生合影

 

 

四、爱听摇滚乐的时间管理大师

学术研究,上课,讲座,开组会,阅读文献,批改学生的论文,刘晓斌老师的每一天都有做不完的事,但在采访中,他向我们展示的始终是活力满满的一面。他认为在处理繁重的教学和研究工作之余,有一个自己的爱好是他保持活力的秘诀,而他最大的爱好就是音乐

摇滚乐是刘老师最喜欢的音乐形式,在大学时他一直有个梦想,就是希望能成为乐队的一员,虽然一直没有机会实现,但是他在这么多年一直保持着对音乐的热爱。为了让更多的同学们了解摇滚乐文化,他把兴趣爱好和教学结合起来,曾经开设了一门公共选修课程《英国摇滚乐文化与社会》,为学生介绍音乐背后的文化知识。他认为,音乐既可以作为放松的方式,也可以作为了解社会文化的工具,摇滚乐也是一个研究外语和社会文化的非常特别的维度,宽广的知识背景对外语教育和教学研究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对同学们的外语学习也非常有帮助。

采访时,正值考试周,问及英语学习的方法,刘老师向我们寄语:“学习英语没有捷径;英语学习不在于‘长度’,而在于‘频度’,希望大家在未来的英语学习中注重日常积累,继续对英语保持学习热情,更希望同学们在人生的每个阶段都做最好的自己!

 

 

采写丨郭树晨、尹兴悦

图片丨受访者提供

排版丨魏若婷

执行编辑丨侯钦城

责任编辑丨赖琼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