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者风范|无心插柳“柳”成荫,彭柳老师的“三道锦囊”

导师简介

1.jpg

彭柳,女,汉族,教育信息技术学院教授,新闻传播系主任,硕士研究生导师,主要从事新闻理论与实务、影像传播等方向的教学和科研工作。发表论文20余篇,其中CSSCI论文10篇,主编教材2部。主持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1项、广东省哲学社科项目1项、市厅级项目4项。主持省级“质量工程”和教改项目各1项,校级精品课程2项、“质量工程”和教改项目4项,研究生示范课程1项。以第一完成人获校级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是4项校级、市级教学成果奖主要完成人。指导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国家级2项、省级3项,指导学生获“挑战杯”竞赛全国二等奖1项、省二等奖1项。育人为本、敬业为乐,指导了10届共45名硕士生毕业,指导硕士生在CSSCI来源集刊发表学术论文。

 

 

采访当天,在大伙调试设备时,彭老师已早早到达采访地点,采访开始前还陆续有几位同学来找老师签文件。偶然听见学生在说,“谢谢老师帮我签名,也不知道这次能不能得奖。”彭老师笑着安慰说:“没事,尽力而为,咱别太卷了。但比赛要加油哦,祝你成功!”

这是彭老师给人的第一印象,温柔的话语让人如沐春风,化作一股温柔的力量,不施以重压,却能推着学生不断前行

 

“我最喜爱的导师”的背后故事

彭柳老师在华南师范大学学术学风建设中做出了积极的表率,并获得了华师第六届“我最喜爱的导师”称号。对此,彭老师谦虚地表示:“能荣获此奖项我很开心也很感恩,今年是我留校任教三十周年,在这样一个非常有纪念意义的时刻,恰获这样的荣誉,收到大家祝贺的同时感触也很深。其实‘我最喜爱的导师’不是一个人的荣誉,而是我身旁庞大团队里所有人的荣誉,有前辈、同事、朋友、家人还有学生,非常谢谢大家的支持!”

 2.jpeg 

彭柳老师在第六届“我最喜爱的导师”评选会现场


在此次评选准备中,彭老师说道:“有长期和短期两方面的准备。从长期的准备来说,从2010年成为导师直至现在,我在师生之间长期的教学相长中收获良多。短期的准备,如近期的汇报ppt,则是对于自己过往教学的总结、回忆。这其中很多总结与回忆既有有形的,又有无形的。把无形的东西转换成有形的文字,也是对自己过去的一种总结和准备。”

在将阳光播撒至别人心里之前,先得自己心里有阳光。彭老师不断修德立道,把对教育与学术的热爱与追求扎根于自己心里,将智慧与情感播撒至每位学生心里。

 

 

01 “把论文写在中国的大地上”

——彭柳老师的学术之道

“如何理解‘把论文写在中国大地上’这句话?”

彭老师认为,这句话对于新闻传播类专业的人来说并不难理解。从她自身所教授课程的角度来看,与当下所提倡的“新闻实践史”研究思路相契合,中国特色新闻传播学自主知识体系的建构要建立在中国新闻传播实践的基础上,把应然和实然结合在一起看待。同时还要基于社会现实,不断实践。因此,“把论文写在中国大地上”不仅是我们要说的,也是我们一直在做的

以彭老师获得优秀结题等级的广州社科基金项目《广州城市新移民的新媒体使用与社会融合研究》为例,若将选题与社会的现实状况紧密结合,在做这个课题时就能够解决相对应的实际问题,这便是令研究接地气的具体表现。

彭老师提到,这个课题正是因为抓住了社会热点,才提出了具有现实意义的有效路径。从学术研究角度上看,关注社会热点,用学术视角解决现实的问题是做研究的一个方向。

 3.png

4.png 

彭柳老师的学术研究成果

 

 对于彭老师来说,写论文是一件持续学习的过程,她分享道:“我是教学型老师,虽然有较强的学习能力,但对于写论文这件事,也还在不断学习中。”不过,彭老师依旧为大家总结了写论文的思路,供大家借鉴:

首先,当新的事物出现时,要善于结合理论思考。在寻找好的课题后不断挖掘,同时还要注意对社会的观察,贴近社会现实。

其次,要多读书,但不仅局限于本专业的书。广泛涉猎,在当中不断寻找合适自己的选题,有了契合点后运用所学知识并加以运用。就像上课常说的“找选题时,就像是在图谱中找寻定位,聚焦到某个点后,再运用发散思维去思考”,进而再由点到面去做,带着问题去寻找,会有更多的启发。 

最后,尝试动手写,不要眼高手低。大胆去尝试,有思路就动手写不要害怕。“虽然有面临没有结果的可能性,但写的时候就是一个提高的过程,也是思维外化的过程。”

 

02 无心插柳“柳”成荫

——彭柳老师的择业之道

“年少择业时,为什么选择成为一名老师?”

在聊到这个问题的时候,彭老师笑着坦言道:“在当年,成为一名老师并不是我的首选。我犹记得当年学院书记所分享的新生教育主题是‘既来之,则安之’。而这一主题提出的背后有着时代背景的原因——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出现了一种“脑体倒挂”的现象。”“脑体倒挂”:相同工作时间的条件下,脑力劳动者的报酬低于或等于体力劳动者取得的报酬数量。)而且,从当时的社会现实来看,就读师范院校日后成为一名教师并不是最好的就业选择,然而后来,在各种机缘巧合之下,她还是到了华师就读汉语言文学专业。

尽管当年的选择并不理想,但她的父母给予她在学习上的充分支持。后来,在彭老师逐渐地深入了解、学习和打磨下,越发对教师事业有了自己的期许。彭老师便是在略显懵懂和青涩的少年时代,选择成为一名老师,种下一颗“无心之柳”。

5.png 

彭柳老师

 

彭老师还补充,当年对教师的培养非常严格,第一年只能当助教,不能直接上讲台,要经过长时间的培训、学习和观摩,才能站上方寸讲台。许多老教授的言传身教对她的教师工作上不少的启发,也让她逐渐找到了教师职业的归属感。到真正从事教师岗位时,与学生教学相长的过程,都无形之中滋养着她。彭老师回望过去并感慨道成为教师或许是她最好的选择。 

年少时种下的“无心之柳”,在数十年后收获“柳成荫”。

 

 

03 学会“有节奏地生活”

——彭老师的乐业之道

“对于工作、学术、家庭,是如何平衡的?”

彭老师表示:“虽然自己一直在努力地平衡中,但也时常会有‘捡了芝麻丢了西瓜’这类无奈的事情发生。她说:“自己此时唯一能做的只有‘认真’二字,尽量做到‘忙中不出错’。虽然有时候并不是认真做了,就会有回报或收获理想的结果。但面对接踵而来的事情时,唯有‘认真’才能把该做的事情都做好。”

6.jpeg 

彭柳老师

 

“育人为本,敬业为乐”是彭老师平衡工作、学术与家庭的座右铭。

在提到给研究生一些生活上的建议时,彭老师温柔地说道,“可能提到建议时,大家都会比较有压力,虽然现在是个很‘卷’的时代,但希望同学们可以心态稍微平和一些。如果可以,不妨计划提高自己的计划性,培养良好的学习和生活规律。”

同时,彭老师希望同学们不要陷入焦虑的漩涡,建议道:“以同学们关心的学位论文作为例子,同学们往往还没开始做第一步,就已经开始给自我设限、制造焦虑和营造出很多个‘万一’了。而这经常会导致‘想得多,做得少’,以致于出现迟迟没有迈出第一步的情况。如果大家还是很忧虑没有到来的事,不妨给自己设个小目标,大胆去尝试,去做一下试试看。如果还没做就给自己制造焦虑,然后沉浸于这种情绪中,自己能量就容易被消耗掉,然后一直处在情绪的漩涡中无法自拔。

7.jpeg 

彭柳老师与学生们在一起

 

人生幸事之一,是得一良师益友。

谈到对学生们的期许,彭老师由衷地说:“我衷心希望大家能享受读研这段时光,多发展自己的兴趣。同学们正处于风华正茂的年华,要多享受校园生活中的美好事物,按部就班地做好当下的事,切记不要太过沉浸在令人焦虑的事情当中。”

 

 

采写丨杨航、郭荞炎、钟梓欣

图片丨受访者提供

排版丨彭可馨*

执行编辑丨钟梓欣、林珏莹

责任编辑丨赖琼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