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简介
王巍,中共党员,华南师范大学生物光子学研究院2021级光学专业博士研究生,师从杨思华教授。他在读期间刻苦努力,精心钻研科学知识,致力于推动高端医疗和科研设备“国产化”,实践“产学研”深度融合,将自己的所学所创落到实处。他作为CEO与同门师兄弟共同创立广东光声科技有限公司,通过研发新型医学及科研影像设备,为临床及科研研究提供服务。
他的创业项目曾获得多项国家级及省市级创新创业奖励和政府支持,代表性奖项包括“第八届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国赛金奖/广东省金奖”“第十一届中国创新创业大赛(中国最高规格创新创业赛事)国家级优胜奖/广东省三等奖/佛山市一等奖”“第八届‘华炬杯’粤东西北创新创业大赛广东省一等奖”等国家及省市级创新创业奖项11项,其项目在2022年荣登广州市硬科技企业培育百强榜单。另外,佛山市南海区还曾在2021年给予其项目‘蓝海人才’计划A类项目的嘉奖,共获得区级镇级科技项目经费共计450万元。此外,他本人在校期间还曾荣获“国家奖学金”“校一等奖学金”“华南师范大学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与创新创业活动先进个人”等荣誉。
一、追逐光:光路启程,终身学习
王巍在硕博连读期间师从生物光子学研究院杨思华教授,从事光声成像系统及其生物医学应用的研究,五年前他刚接触杨教授的那一刻,就被杨教授的人格魅力与学术能力所感染。华南师范大学生物光子学研究院由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名誉主任、中国科学院院士、华南师范大学本土院士刘颂豪牵头,于2009年1月以激光生命科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光子中医学实验室为核心单位成功组建。在众多优秀教授的带领下,研究院在光声成像领域取得的成果处于世界前列,王巍更是在此习得“永远在学习”的道理,为理论知识做足了储备积累。
王巍在掌握了光声成像基本理论知识的同时,还主导与合作开发了多款光声成像设备,这些都为他后来的创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与此同时,他将自己的研究成果发表为专利和专业的学术论文,他为了精确测量超声换能器的声场分布,发明了“一种基于光声效应测量超声场分布的装置及方法”,由于装置和方法新颖,只用了一年的时间就取得了发明专利授权。
此外,为解决光声成像在内窥领域的成像实时性及逐层解析壁内血管结构的难题,他分别在Appl.Phys.Express和Optics Letters发表了两篇专业论文。由于光声内窥领域的研究方向新颖、意义重大,王巍在2021年凭借其研发的“消化道光声内窥镜”项目获得了“攀登计划”广东大学生科技创新培育专项科技发明类重点项目的支持。
“绝不躺平”是王巍的原则,“团队协作”是王巍的态度,“解决问题”是王巍的行动纲领。在追逐光的道路上,王巍将所面临的一切“困难”视作待解决的“问题”,这样会减少对挫折痛觉的感知度。他说,“每一次的实验、每一个想法的验证需要时间去解决的,那便去花费更多时间;需要技巧去解决的,那便学习技巧;需要协助完成的,那就拿出再三斟酌的态度。”
图为王巍与团队
放眼全球,科学技术加速创新,成为大国竞争的制高点,科学技术日益成为改变世界竞争格局的重要力量,科学技术从未像今天这样深刻地影响着一个国家的前途命运,从未像今天这样深刻地影响着人民的生活福祉。
王巍看到了现有技术的空白,遂带领团队不断磨炼工程技术,加以坚持不懈的态度,最终硕果累累。在2022年备战“互联网+”全国总决赛时,团队每天8小时高强度备赛,王巍在忙完了一天的工作后,便驱车从佛山赶往广州,几十个日夜的坚持与努力,最终团队不负众望,代表华师学子再夺重磅国金,成为华南师范大学双一流学科物理学重要的里程碑事件,并且社会产业界也给予了其项目高度的认可。项目一经面世,在中国创新创业大赛中首次亮相即斩获多项国家及省市级大奖,曾获全国大赛优胜奖,广东省三等奖,市一等奖,在2021年举办的首届“国创杯”医疗器械创新创业大赛中,王巍的项目击败了全球300余个顶尖医疗器械项目,夺得了大赛三等奖,并吸引了多家投资机构前来合作,其中与某资本达成深度合作意向,签订了600万的天使投资条款协议。佛山市南海区将其项目列为“蓝海人才”A类项目,并给予了共计450万元的创业资金扶持,目前公司全职人员8人,其中博士2人,硕士2人,2022-2023年度已创造近千万的营业收入,其事迹还受中国教育报、中国教育新闻网等多家媒体的相继报道。
图为王巍参加国家高性能医疗器械创新生态峰会获奖
二、成为光:扎根技术,创新为先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科技成果只有同国家需要、人民要求、市场需求相结合,完成从科学研究、实验开发、推广应用的三级跳,才能真正实现创新价值、实现创新驱动发展。”
尽管创业路漫漫,但在科技成果转化这条路上王巍从未停止脚步。2022年,王巍了解了学校相关的科技成果转化政策,利用华南师范大学大力支持创新创业的政策优势,通过他和联合创始人的知识产权——专利以作价入股的形式与同门师兄弟联合创立广东光声科技有限公司(下简称光声科技)。
图为王巍与同门师兄弟创立的公司所取得的荣誉证书
其公司光声科技依托华南师范大学生物光子学研究院激光生命科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十余年的光声影像设备研发经验,开创性的提出了结合光学、声学优势的光声多模态成像技术,针对生物体表皮、深层组织和器官等部位的血管形态及组织功能的无损检测需求,研制了光声多模态小动物成像仪,光-声多模态皮肤影像系统等产品。
一方面,纯光学具备分辨微小事物的能力,但不足以深入穿透组织,因此存在检测空白。另外一方面,成像很深的成像手段却分辨率不够。而现在的光学技术作为核心,能够综合改善两个方面的不足,基于光学吸收的测量超声场分布,更精准聚焦至细微处,在成像更深的层次上同时做到成像更清晰。弥补目前所有成像领域的影像空白,解决了目前科研和临床上光学技术“看不深”、超声技术“看不清”的技术瓶颈,是生物医学领域在科技成果转化方面的重大进展。
王巍依托自身专业技术能力,与学校、科研医疗机构、公司通力协作、集中攻坚,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实现项目数量与科研质量双重进步,紧紧围绕光声技术发展前沿,不仅技术创新性强,同时项目成果转化率高,经济和社会效益可观,有助于光学走向新的台阶,更是助力国家打造科技强国。创业必然要付出精力,对于王巍而言,两种身份的较量是一直存在的,一种角色力量的增强必定伴随另外一个的削弱。王巍坚信他的第一身份是一名博士研究生,在出色地完成科研任务后,他又会加班加点地再将精力投入到事业的经营中。
三、散发光:使命在心,科研报国
在2020年科学家座谈会中,习近平总书记提到“我国科技事业取得的历史性成就,是一代又一代矢志报国的科学家前赴后继、接续奋斗的结果。”在科研追梦的路上,王巍认为自己的研究创新很大程度上是“站在上一代人的肩膀”上得以实现的,“我们之所以能够将光声成像设备产业化,其实更多归功于前人的功劳,如果没有我的导师杨思华教授打下的坚实科研基础,我们也很难有能力和条件去发挥。” 在提到母校华师时,王巍表示非常感激华师在他“追光”科研路上提供的资源和平台,感恩自己的导师杨思华教授作为自己在科研路上“点灯人”所带给他的帮助。
作为新时代的追光青年,王巍朝着光源追逐自己的科研梦,而当他真正成为科研报国中的一个光点时,他也希望和母校华师以及导师杨思华一样,能够散发自己的光芒,照亮下一代科研人的追光之路。就如同上一代人给予他的帮助一样,王巍也认为自己这代人肩负着和上一代一样的“传承”使命,希望自己当前关于光声成像的研究能够为后来者指导科研方向,给后来的研究提供新的技术工具。
“从清晰到更清晰,从有创到无创,从有辐射到无辐射,从局部到全身,从成像快到成像更快。从台式到便携,从单一模态到多个模态,每一个领域其实都会出现新的产品,也会出现新的机遇。这也是下一代师弟师妹可以去探究的方向。”
无数的前一代人的研究就如同小小的光点,也正是因为这些小小光点的汇聚,才凝聚了巨大的光源,照亮千千万万后来者们通往科研报国之路,为他们提供力量和前进方向的动力。王巍就如同千千万万的前辈研究一样,在光学成像研究上照亮了后来者前进的路。
图为王巍与同门师兄弟一起在“互联网+”赛事中的合影
榜样寄语
“但行好事,莫问前程”
“但行好事,莫问前程。”这是王巍在科研创业路上感触最深的一句话,也是他最想要分享的观点。
他认为当有志于科研创业时,不要过多地考虑未来,也不要过多问前程如何,“关注眼前,做好自己想做的事,如果遇到了难题,对症下药,去针对性解决就可以了。”而这也是让他在科研追光路上不断向前的重要原因。
“广大人才要继承和发扬老一辈科学家胸怀祖国、服务人民的优秀品质,心怀“国之大者”,为国分忧、为国解难、为国尽责。”习近平总书记在2012年的中央人才工作会议上的讲话深深敲打着王巍的内心,也是他全身心投入科研之路的精神支撑。坚持科技为先,发挥科技创新的关键和中坚作用,不仅是王巍的个人事业抱负和终身追求,也是他对于加强建设科技强国、实现科技自立自强作出的个人贡献。
抱着一颗赤子之心投入科研事业中,王巍致力于研发更加有效且高效的创新医疗设备,为推进科技自立自强,建设发展科技强国做出更大贡献。他散发出的光芒,也将照耀每一个人的科研之路。
文字|吴诗敏、林燕冰、钟梓欣
图片|王巍
文字参考 | 中国研究生
排版|青何月蓉
执行编辑|钟梓欣
责任编辑|赖琼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