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七届“勷勤论坛”主论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系列讲座之“古琴与美学之思——关于斫琴工艺的美学思考”

2024年10月24日下午3点,第十七届“勷勤论坛”主论坛“文化铸魂,赓续前行”优秀传统文化板块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系列讲座史风华老师专场于华南师范大学文一栋542室顺利举办。本讲座由华南师范大学研究生会主办,华南师范大学文学院研究生会承办,华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研究生会、华南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部研究生会协办,讲座主题为“古琴与美学之思——关于斫琴工艺的美学思考”。讲座旨在激发学生对古琴斫琴技艺的兴趣,让同学们深入体悟古琴中蕴含的深厚文化底蕴与独特美学意涵。此次讲座邀请了华南师范大学文学院副教授、华南师范大学质量工程“岭南斫琴工艺研学基地”负责人史风华老师讲学。讲座由华南师范大学文学院余琳副教授主持。本讲座还进行跨校园开办石牌校园的40名同学集中于教师教育学部三楼培训室,统一观看线上直播。同时,身处不同校园的同学们也积极参加线上会场,共同享受这场视听盛宴。

image.png

1:石牌校区同学通过直播观看讲座

讲座伊始,史风华老师播放了1987版电视剧《红楼梦》中黛玉弹奏古琴的片段,并提出了以下问题让同学们思考:宝玉口中的“天书”实际指的是什么?为什么古代文人书房里都喜欢挂着几张琴?黛玉弹的是哪首曲子?《红楼梦》中有哪些与琴有关的情节?

接着,史风华老师带领大家分析了《红楼梦》中提及古琴的章节,例如在第86、87、89回中就详尽论述了关于弹琴的学问:琴音的精神作用是“禁”,弹琴的时候须环境清雅、时候清明、心态平稳、琴对知音、衣冠古朴、姿态得体、方法适宜、读书修养。无论是外部环境还是内在修养,其琴论涉及道德、心理、行动、环境服饰、体态诸多环节,视琴乐活动为格外讲究的修炼行为,俨然是系统严肃的琴学教化论。史老师在讲座中深刻剖析了林黛玉翻阅琴谱时所言“真是古人静心养性的工夫”这一表述中蕴含的美学精髓,巧妙地将之与20世纪法国哲学家福柯提出的“身体的自我治理”理念美国学者舒斯特曼的“身体美学”理论相联系。这些不同理论框架下对于修身养性的独到见解,丰富了听众对中华传统文化认识,揭示了西方哲学与美学对身体自律与审美体验的重视,还有力地论证了中西文化在追求个人修养与完善这一核心议题上的共通之处。

image.png

图2:史风华教授向同学们展示古琴工艺 

史风华老师“大九勾四”指法的减字谱为例,从形、音、义的角度向同学们讲解了古琴常见的指法及其涵义从中国文化和文人心态的角度解释了“左琴右书”的内涵琴可以观风教、摄心魄、辨喜怒、悦情思、静神虑、壮胆勇、绝尘俗、格鬼神古人有“君子之座,必左琴右书”等句,反映的就是中国文人的内在修养与生活态度。

作为“岭南斫琴工艺研学基地”负责人,史风华老师还介绍了斫琴的三阶段:第一阶段是木工,第二阶段是漆工,第三阶段是上弦、试弦、装饰及刻琴铭等,每一步都需要花费极大的精力和功夫。史老师用九字真言来描述斫琴的工序:寻、斫、挖、合、镶为木工部分;灰、磨、漆为漆工部分;弦为收尾部分。老师现场展示了她花了三年多时间精心制作的古琴雨醒诗梦,并细致讲解了古琴的各个结构以及琴名、徽、额、岳山的设计理念,令人叹为观止。

image.png

3:交流提问环节

最后在提问交流环节中,史风华老师与同学们展开了热烈互动。场上同学从 “为什么老师如此钟爱蕉叶式古琴”“古琴的型制对音色有什么样的影响” 等角度进行提问针对第一个问题,老师提到蕉叶式古琴比较清秀,同时也很接近自然中蕉叶的形状,有一种生命的活泼的气息。对于第二个问题,老师指出形制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音量,比如史老师斫制的蕉叶式古琴“雨醒诗梦”,琴边有波浪般的起伏,槽腹会小一点点,所以声音也不会太大。这个问题也很难一概而论,因人因琴而异,而这种确定中的不确定性,也正是传统琴文化的精妙之处因此老师建议选择古琴要亲手试弹,从而选择和自己气场相契合的琴。

image.png

图4:讲座全体合影

通过今天的讲座,同学们对古琴这一历史悠久的乐器以及斫琴技艺有了更为深入的了解,也从美学与文化的角度体会了古琴背后蕴含的精神内涵,讲座在同学们的热烈掌声中落下帷幕。

 

撰稿:陈乐遥

初审:左嘉淇

复审:许灿荣

              终审: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