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如参天古木,根脉深扎五千年沃土;似浩瀚长河,源流滋养亿万颗心灵。今天,我们处于文明传承的关键时期,正是要激活传统的“源头活水”,让文化基因在当代焕发新生!
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重要指示精神,落实文化强国建设战略部署,进一步激发华师研究生的文化创新活力。经研究,决定举办第二届中国研究生“文化中国”两创大赛校赛。现将比赛相关事宜通知如下:
一、组织机构
主办单位:研究生院、党委学生工作部(研究生工作部)
承办单位:文学院、文学院研究生会
二、参赛对象
我校在读研究生和将于2025年9月入学的研究生(需提供学校保研、录取证明)。
三、比赛时间
预计2025年7月-2025年9月
四、赛题说明
1.赛题一:AI赋能文学创作、研究与传播
(1)背景说明
近年来,人工智能(AI)正在逐渐改变我们的生活、学习与工作方式。尤其是2025年1月国产人工智能(AI)大模型深度求索(DeepSeek)免费上线以后,人工智能(AI)的影响已经无处不在。我们所从事的文学创作、研究与传播活动,也不得不回应人工智能(AI)带来的挑战和机遇。
(2)赛题要求
本赛题鼓励参赛选手和团队利用AI赋能文学创作、研究与传播,通过数字文化、戏剧影视、文学创作三种形式参赛,将文学与科技相结合,开启数字人文的新篇章。
2.赛题二:大运河的历史文化意蕴与现实意义
(1)背景说明
大运河作为世界上最长的人工运河,承载着中华民族两千余年的历史记忆,串联起南北经济、文化与社会发展脉络。从春秋时期邗沟开凿,到隋唐时期贯通南北,再到元明清时期的持续疏浚,它不仅是古代水利工程的杰出典范,更是不同地域文明交融互鉴的纽带,孕育出璀璨的运河文化,如漕运制度、民俗艺术、商贸传统等。在当代,大运河已入选世界文化遗产,国家高度重视大运河文化带建设,推动其从“历史动脉”转变为“生态廊道”与“文化名片”。挖掘大运河的历史文化意蕴与现代意义,对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促进文旅融合发展、服务国家战略具有重要价值。
(2)赛题要求
本赛题不限作品形式,可围绕“大运河的历史文化意蕴与现代意义”,结合“两创”理念,深入研究大运河的历史价值、文化内涵及其在当代的活化路径。可聚焦历史文献解读、非遗传承创新、文旅IP开发、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协同等方向,通过理论分析、案例研究、创意设计等形式,提出兼具学术深度与实践价值的成果,展现大运河文化在新时代的生命力与影响力。
3.赛题三:德与力——中国式英雄再创造
(1)背景说明
我们的文化崇尚什么样的英雄,现实当中就会大概率地涌现怎样的英雄。中国式英雄既有“力”也有“德”。“力”的获取与施展离不开七情六欲的鼓荡,但强“力”所实现的若只是一己私情、私欲,当事人就注定不会成为人们传唱不辍的英雄(反而沦为奸雄、大恶人之流)。英雄的爱欲情仇及强劲力量大体上都汇入了人类历史上最高尚的事情,既包括为正当的集体事业而奋斗,也包括以其真诚的个性追求为人们开拓了日常生活的新维度、新形态。英雄因而又是公认的有“德”之人,是持之以恒的自拔者、更新者、担当者。中华民族正处在伟大复兴的关键期,这是一个需要新英雄,也一定能产生新英雄的时代。围绕“德与力”的张力共存,结合当今的时代精神,对传统文化中的英雄形象与英雄叙事进行再创造,有助于优化新英雄的涌现土壤,鼓舞新时代中华儿女续写中国式英雄新篇章。
(2)赛题要求
本赛题不限作品形式,鼓励参赛选手和团队选取某一或某些中华传统英雄形象与英雄叙事,使用数字文化、戏剧影视、文学创作、绘画摄影、舞蹈音乐、非遗手造、文旅融合等有感染力的呈现方式,诠释英雄人物谋求力量、涉入困局、争取胜利过程中的“德与力”“义与利”“欲与理”“法与情”“公与私”“爱与恨”等张力,深挖、活化、升华中华传统英雄基因。
4.赛题四:开放赛题
凡是坚持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指导遵循,涉及“文化中国”主题,尤其是体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各类文化文艺作品(含戏剧影视、文学创作、数字文化、非遗手造、文旅融合或其他作品)均可报名参赛。
五、赛程安排
(一)校赛
(1)初赛
7月10日-8月15日:填写线上报名收集表,提交作品及讲解PPT。
①线上报名收集表链接:https://url.scnu.edu.cn/record/view/index.html?key=8f6f03e097a9b7802a33fa2c2ec9e177
②参赛作品提交形式为带语音讲解的PPT和附件。需将参赛作品(文档、图片、视频、动画、带语音讲解的PPT等)在8月15日23:59前打包压缩发至指定邮箱。
③PPT是初赛评审的主要依据,包括但不限于创作背景、设计理念、创新创意、效果演示等内容,PPT必须提前录制语音讲解,并可以动画、视频等形式展示,播放时间不超过5分钟。
④同一队伍可以同时参与多个赛题,同一赛题提交作品数不超过2个,同一作品不得重复参与不同赛题。参赛作品内容应紧扣比赛主题及赛题要求,必须为原创的新作品,不得用已公开发表或在其他赛事获奖的作品参赛。
8月下旬:专家评审,遴选优秀作品。
(2)决赛
9月上旬:优秀作品现场答辩。
参赛选手和团队在比赛当天携带作品实物进行线下答辩和演示。作品最后经评委老师评审,报专家指导委员会审核,按总分高低进行奖项评定。
(二)国赛
(1)初赛
各队伍可根据校内赛修改意见完善后报名参赛。
(2)决赛
国赛初赛评选后进入决赛。(具体时间待官方赛程发布后另行通知)
六、作品提交
①初赛材料提交至指定邮箱:2024021320@m.scnu.edu.cn
②所有材料统一命名要求:压缩包内文件命名格式:【赛题编号+作品名称+负责人姓名及联系方式+参赛作品/PPT】;压缩包文件命名格式:【赛题编号+作品名称+负责人姓名及联系方式+参赛材料】。未正确命名的稿件不予参评。
③提交参赛材料的同时需填写线上报名收集表,链接如下:https://url.scnu.edu.cn/record/view/index.html?key=8f6f03e097a9b7802a33fa2c2ec9e177
④答疑群二维码
七、奖励设置
学校将根据参赛作品的数量和质量,评选优秀作品并颁发校赛获奖证书。鼓励各参赛队伍根据评委建议完善作品后报名国赛初赛。
八、联系方式
华南师范大学大学校内赛组委会联系方式:
王同学15819805731
许老师020-39310009
研究生院
党委学生工作部(研究生工作部)
文学院
2025年7月10日